《糖络杂病论》评析

  编者按:古今临床存在巨大差异。如现代糖尿病之于古代消渴,很多中医仍以古代理法方药指导现代糖尿病治疗,以古方执今病,因而在降糖这一核心问题上止步不前,这是因为二者的诊断、病机、治法迥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历经二十多年探索创新,以中医理论、经方为糖尿病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在中药降糖上取得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糖络杂病论》是其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也是糖尿病中医理论的全新思考。

  经方治疗糖尿病的艰苦探索

  仝小林

  我从事糖尿病研究二十余年,对古代消渴与现代2型糖尿病曾做了全方位比较和思考。与时代相应的临床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以现代糖尿病的治疗为例,降糖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尖锐的核心问题。我在研究糖尿病的前十年,也曾为降糖而困惑,但通过读经典,做临床,历经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长达二十余年的反复锤炼后,最终取得了突破。针对糖尿病中满内热的核心病机,主要从苦寒清热人手,首先清除病之本源——热,并根据自然界规律,取类比象,以苦酸制甜,在此指导下,还原经方本源剂量,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在我的门诊,可以不夸张地说,对没有用过西药降糖的初诊病人,无论血糖多高,甚至酮症,仍然首选纯中药降糖。这一突破在经过二十余年,二十多万人次的诊疗实践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我善用苦寒降糖,一般石学敏

  众所周知,在现代糖尿病的诊疗中,单纯中药降糖疗效不理想,中医药降糖一直处于辅助地位。仝小林教授熟读经典,勤于临证,于临床中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将《内经》“脾瘅”、“消瘅”理论引入临床,重新认识了现代糖尿病的病机、证候、治法等,历经理论一临床一实验反复锤炼,终将二十余载临证心得升华为一套系统、完整的现代糖尿病中医学术新论,填补了古代消渴理论认识方面的不足,提高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从而解决了现代临床单纯中医药降糖的难题。

  《糖络杂病论》的成稿不仅对于现代糖尿病学的中医临床意义重大,对于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仝小林教授的治学经历再次证实,从临床发现问题到努力探索医源医理,再将理论运用于临床,经过临床检验与提炼,升华为系统、完善的学术理论,最终指导临床实践是中医发展创新的最佳模式,任何理论与临床相脱节的发展注定是昙花一现。

  《糖络杂病论》的形成不仅仅推动了糖尿病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在当今临床重大疾病的主流治疗上,中医可以大有作为!古老的中医学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希望各位杏林学子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在岐黄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医专家能将自己多年心得体悟提炼升华,指导临床,为中医药事业屡开奇葩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