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节气约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我国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正如宋代吴惟信诗中所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人们外出踏青、远足、祭祖扫墓。除此之外,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中医养生,重在清明

  春天的时候,整个自然界处于万物生发之时,人的气血也是从里面往外走。中医认为人应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大家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漫步、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

  而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要予以重视。

  踏青登山,量力而行

  《山药等都对身体有好处。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

  清明时节需要注重五脏和情志的养生。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人的情志也应该是积极生发的。按自然界属性,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喜调达,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在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绪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淡的好心态。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泄,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来调节气机,让气血往外走。故春天的时候一定不要郁闷,以免肝气受到影响,气血不能够顺畅地生发。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法则,否则就不能与此时节和谐了。

  凭吊先人,悲伤有度

  清明节有着双重的意义,既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又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的祭祀节日。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健康。清明节是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更利于心理健康。从另一方面看,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清明节很容易触景生情。大家聚在一起扫墓,也容易造成一个“情绪场”,因为悲伤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特别是老年人在扫墓时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但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另外,春季本来就是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高发期。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龚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