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根本 衷中参西——我的学医成长之路

  □ 范道长 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

  也许是因为曾祖父与父亲都是中医的原因,我高中毕业时,父亲极力劝我报考中医院校。当时我对中医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从医也并不感兴趣,在父亲极力劝说下,1989年,我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开始了我的中医学习生涯。

  初学医 培养兴趣

  学以致用、实属不易,对中医的兴趣让我坚持读了一批经典书籍,名医经验对我临床帮助很大。

  随着对中医的学习,我很快接受了中医的思想,而且喜欢上了中医。由于当时《内经》等很多经典都是必修课,加上我很喜欢古文学,所以我对中医的东西还是非常感兴趣,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便开始到图书馆阅览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也开始试着读一些诸如《大枣煎汤给病人服用,一开始还是有些担心,就一点一点让病人服用,第一天病人服用了近10克药粉,竟然没有丝毫腹泻的迹象,我一方面想是不是因为药材不地道,一面搬来《金匮要略》来看,觉得自己的用法没有问题,第二天又让病人服用了3克,下午,病人一连腹泻了3次稀水便,病人腹胀的症状一下子觉得轻松了不少。经过我半个月的调理,病人的腹水竟然好了起来。

  就这样,我有了一批固定的病人,我也从一名毛头小子逐渐地成为了一名能够让病人信任的中医大夫。

  衷中参西 系统了解中西医

  在山东省中医院的学习使我明白了“登高而临远,极目方知天地宽”。临床中,“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治病也是如此,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能治好病才是硬道理。

  在基层做中医临床工作不容易。每天面对各式各样的急危重病人。尽管理论上可以用纯中医治疗,但恐怕没有哪一所中医医院在急危重病人中都敢这样做。

  1998年2月份,我经过考试来到了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西医内科,学习一些西医疗法。

  我在临床中一直主张中西医结合。有些人对中西医结合很有成见,说中西医怎么结合?是不是中医西医一起用就是结合了。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给县乡村医生中医培训时就有医生问过我,当时我告诉他们:“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治病也是如此,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能治好病才是硬道理。病人来了,当用中药用中药,当用西药用西药。

  一些西医大夫不服气中医,尤其是西医院的大夫,但一件事情他们彻底信服了。

  2006年底,一位80岁的老年妇女,病人素有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因摄养不慎,病情加重,在北京某医院住院经西医治疗2个多月,而病情日见严重。医生已经下了6次病危通知,无奈转回老家准备安排后事,经人介绍请我诊治。当时患者神志虽清但精神极差,喘促貌,端坐呼吸,不能自己转身,双下肢重度浮肿,按之凹陷不起;纳差,食入即吐,腹胀如鼓,大便7日未解,曾灌肠数次而大便不下,一直插胃管减压;舌质暗红,无苔,舌面干而少津,光如镜面,脉象滑实,重按无力。我判断为阳气衰微、水饮凌心、肺气失宣、肠腑瘀滞,用参附汤、五苓散以及厚朴三物汤化裁,结果病人吃了1剂中药症状就明显减轻,3剂后可以平卧自己转身。后来经过我半个多月的调理,病人病情稳定下来,并且能够下床行走。那一年,我也因此被评为全县十佳医生之一。

  继续深造 感悟经典

  拮据的生活没有能阻挡我学中医的渴望,当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更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

  我所在的基层中医院一直不景气,县财政投入很少,我的生活也一直很拮据。2007年以前,我的工资从来没有超过三位数。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我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

  在这里,我有幸跟薛伯寿教授以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习。薛伯寿教授是近代名医蒲辅周先生的弟子,临床擅长治疗内科杂病以及温热时病,路志正教授临证崇尚脾胃,重视湿邪,被医界誉为杂病圣手。

  在这里,一有机会我就到广安门医院的图书馆看书。半年的时间我做了3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再次体会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学习经典不但要耐着性子学下去,更要能够结合临床从经典中走出来,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能够在临床使用中感悟发挥。

  通过这次进修学习,跟师的收获加上读书心得使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刻,学习中医,当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更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

  也正如我进修时的一位同事说的:中医博大精深,是门大学问,非登堂入室者不能知其神髓,非尽心深究者不能窥其全貌。我想中医大有所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