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西医学习中医重要批示背景与影响
编者按: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颇多曲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多次作出关于中医工作的批示,特别是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中西医结合研究应用中医药呈一时之盛,其影响绵延至今。这一批示让发展中医药在思想认识上更加明确,在政策措施上有了保障,在社会实践上得到全面推进,是那一历史时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学习借鉴其做法和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王振瑞
毛泽东同志1958年10月11日对卫生部党组1958年9月25日《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简称“10·11”批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批示的精神,本文对批示的背景与影响予以简要回顾。
一、近代西医学传入,中医学面临严峻挑战,废止中医论一度甚器尘上
随着西医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医学界呈现出中西医并存的格局,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医学的重要侧面。
近代西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和医学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开始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和教会团体的努力而实现的。随着中国引进西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西医学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兴办西医药事业的力度,陆续在各地建立医学院校和医院,并向国外派遣了更多的留学生。传入的西医学凭借国外、国内两种力量,在中国得到较快的传播和发展。国内培养的医科毕业生和学成归国的医科留学生形成了一支新的卫生队伍,逐步占据了与传统中医学分庭抗礼的地位。
西医学术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使中医学和中医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医学家开始思考中西医关系问题,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中医学的发展途径,形成了中医近代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这一学术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中医、西医虽属两种互有优劣的不同学术体系,但二者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因而是应该并能够相通互补的。从认识论的原理来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往往表现出层次的和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认识,只要具有同一的研究客体,就有可能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真实反映客体本质这一基础上的统一,所以汇通派的主张具有合理性。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的中医学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日益激烈的批判。一些文化名人否定中医的评述,基本上不是对中医认真研究的结论,而是为积极引进西学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偏见。一些西医界人士以西医学为标准力斥中医学之“短”,甚至形成了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废止中医派,企图通过政府立法消灭中医于一旦。废止中医论的提出,是一定的教育基础所决定的错误文化观和错误科学观的体现。废止中医派的言行激起了中医界人士的愤慨和反击,一大批中医名家毅然参加抗争和论战,为维护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又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中国科学化”运动。“中医科学化”就是在“中国科学化”运动中提出的一种改良中医的学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虽然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但没有强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建国初期,废止中医思想回潮,中医面临“科学化”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民众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水平相当低下,单靠西医或单靠中医都不可能迅速改善人民大众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对集中于大中城市的2万西医和散在于广大农村的几十万中医必须团结起来,倾力合作,才能完成摆在医学界面前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在毛泽东同志关怀下确定的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以及毛泽东同志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明确了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
然而学术界废止中医思想的回潮,对具体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产生了重要影响。1949年9月,余云岫以中华医学会的名义在上海召集了一个“处理旧医座谈会”。根据座谈纪要草拟的《处理旧医实施步骤草案》,以“彻底解决旧医问题”为宗旨,提出了速即革除任何方式的产生中医的教育、9个月内必须完成现有中医的全部登记、3年内完成所有登记中医的西医化训练的主张。前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发表文章,“称中医为封建医,把中医中药知识看作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应该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被消灭。这种论调得到支持,到处流传,成为有些干部实行排挤和逐步消灭中医的理论根据。”
1951年,卫生部相继发布《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师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的规定》,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执业,而且开始了改造中医使之成为“科学医”的中医进修教育,使中医学面临着不能正常传承和发展的危险。
1951年开始,各地根据卫生部的指示,纷纷建立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规定开设的课程为:“基础医学(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医史、药理、细菌、寄生虫学),中医基础理论必须结合临证见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离职学习时间,2年左右可以学通;第四,学员对象,以大学毕业或相当水平,具有2~3年临床经验,年龄在30岁左右,拥护中医政策的党、团员青年西医为适宜;第五,要解决中医师资和教材问题,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报告》建议,今后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规划举办同类学习班,以使更多的西医得到这种学习机会。
五、西医学习中医在全国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很快被送到毛泽东同志手中。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10月11日在《报告》上写下了如下重要批示:
“尚昆同志:此件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中共中央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将毛泽东同志批示的内容改写成《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
“上海局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经验的意见很好,现在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研究执行。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包含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继续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我们必须组织力量认真地学习、研究,加以整理。根据中央的方针,卫生部曾经举办了少数西医离职学习中国医药学的学习班,经验证明这种办法很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凡是有条件的,都应该办一个七十人到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学生的条件,应该有大学毕业水平和二、三年的临床经验,最好能有看中医书籍的中文水平。这样,在一九六O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全国大约就可以有二千名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请你们积极办理。”
《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于1958年11月18日附以《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下发,很快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运动》的社论,对《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进行了宣传,并发出了更加强有力的号召。1958年12月3日,《健康报》发表社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必须大搞群众运动》。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这些重要文章都对党的中医政策进行了大力宣传,对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9年2月以后,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多种形式的“西学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兼通的新型人才,其中不乏毛泽东同志所期待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或“高明的理论家”。多年来他们大都奋斗在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的第一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扩大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和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文中标题为本版编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