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同比增长1/3
今年上半年,厦门全市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病例536例,同比增长三分之一;3名死亡,4名患者出现后遗症,由中药、中成药引发的多达126例。
厦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日通报称,近年来厦门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数243份,位列全省第一。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报告的不良反应病例中,患者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不足1岁;有3名患者死亡,4名患者出现后遗症;由中药、中成药引发的达126例;有381例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
药学专家称,任何药品,即便是普通感冒药,都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有很大差别。绝数不良反应病例在停用可疑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后,都会好转或治愈。
专家指出,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药物作用迅速,药物利用率高,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病例并非越少越好。”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及早发现有助于避免同类情况再次发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数在200份至400份之间属合理范围。
据介绍,前些年被国家查处的“银消清”,报告的不良反应病例数有三分之二出自厦门。记者 许蔚菡
- FDA要求补充Trexima遗传毒性方面信息
- 美FDA要求文迪雅等药物标签加注心力衰竭风险
- 抗氧化剂过量可能引发可遗传性的人类疾病
- 诺华问题止痛药在国内没有上市
- 欧盟限制炎痛喜康使用
- 多粘菌素M喷雾剂存在致命危险
- 英限制去氨加压素鼻喷剂适应证——该剂型在治原发性...
- 盲目追求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