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药资源与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于1956年、1960年和1983~1987年先后进行了3次中药资源普查,特别是第3次普查,历时4年多,普查面积达全省的79.4%以上,经过调查整理,江苏共有各类中药资源种类1600余种,其中植物药资源1416种,分属212科764属;动物药材155种,分属103科;矿物药材27种;其他类中药资源2种,分别占中药资源种类的88.5%,9.69%,1.69%和0.12%。

  1.1野生中药资源

  江苏省野生中药资源种类较丰富,但资源蕴藏量较少。在1600余种中药资源中,除了少数由外地引种、试种的家种中药资源外,绝大部分见有野生。本省野生、地道、大宗中药资源有38余种:银杏、苏苍术、白及等。

  4.3家种(养)药材生产不稳定、质量下降

  江苏省家种(养)药材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生产不稳的无序状态,也导致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一是家种(养)药材生产技术差,缺少有关技术指导,特别是从外地引种的中药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又缺乏相应技术措施,生产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普遍较差;二是生产和科技脱节。江苏从事中医药科研技术力量较强,但没有形成科技指导生产的结合,同时由于农民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力寻求科技的支撑,无法推行规范化生产,难以保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三是生产和销售脱节、加工脱节;四是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工业和生活三废排放迅速增加,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中药资源品质下降,如泰兴地区的银杏叶,由于含毒残留过多而难以出口。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解决药材的销路是生产发展的关键。当前药材的销路主要是进入药材销售市场和直接提供制药企业作为加工的原料,由于目前大多数医药公司实行了产销分开的职能转换,使得农民药材生产无信息引导,难以与收购部门需要对接;农民又难以进入药材大市场,产、供、销严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