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
三、实行中药野生资源的采收控制和开展野生抚育研究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药用部位:有根(皮)或根状茎、树皮、全草、地上部分、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不同药用部位的采收对资源可再生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可再生性将不同采收方式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以便采取不同的采收控制措施和保护措施,对于影响再生的采收方式,要通过生长恢复、繁殖特性等资源恢复的实验来测算“年最大允收量“,“年最大允收量”的经验数值:根和根茎类药材为10%,即每年可采收1/10,茎叶类药材为30~ 40%,花和果实类药材为50%,但不同的植物,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繁殖效率和药用部位的形成过程等各种因素非常复杂和多样化,从而其资源恢复特性也有极大的差异,相应的“年最大允收量”和特定的采收控制方式就不同,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
野生抚育指的是在生物的原生环境中,特别是生态环境明显退化、野生资源已急剧减少的地区,实行围栏保护封育和采收控制,同时充分利用和适当创造适宜生长条件,施行帮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措施,以增加生物个体数量和生长量为目标,促进植物的自然更新或人工辅助更新。野生抚育尤其适合于目前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和生态条件认识尚不深入、生长条件比较苛刻、种植(养殖)成本相对比较高或者种植药材与野生类型质量差别较大的药用动植物。野生抚育具有较少投入管理、药材质量较少改变、不容易产生病虫害和一般远离污染源等优点,是生产绿色药材、保持药材特性,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重要方法,更进一步,通过深入研究,繁育良种,种植于野生环境中,以及科学规范地采收和加工,可以达到质量稳定可控和提升的目的,因而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药材生产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柴胡在山西一些地区已经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由于引种过程中种源上不加选择,栽培技术上大多以追求产量为目标,施用化学肥料过多,采收年限过短,又缺乏质量检测,因而普遍出现栽培药材质量较野生药材为次,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因而及时开展广泛深入的引种驯化科学研究十分迫切。
- 我国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 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中药羌活资源濒临危机
- 首个中成药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诞生
- 江西省重视中医药物种资源的保护
- 推广药材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
-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
-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