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研究概况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半夏为Pinellia ternata(Thunb)Briet,半夏以干燥块茎人药,性温、味辛、有毒,是重要的中药材。据统计,在558种中药处方中,半夏使用频率居第22位。可用于燥热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半夏具有抗肿瘤、抗生育、降血脂、护肝和治疗冠心病等多种重要的作用。半夏属植物全世界8种,我国产7种,其中6种为中国特有,我国半夏资源分布较广,除内蒙、新疆、青海、西藏未见野生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湖北、辽宁、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由于半夏资源日益减少或因部分地区药用习惯,各地至少有同科3属11种植物充作半夏使用,如水半夏、掌叶半夏、狗爪半夏等。不少地区在应用中以水半夏等代用,市场供应仍然紧张,半夏价格一直看好,就连水半夏也呈上涨趋势。因此加强半夏生产,提高其产量与质量,对于缓解半夏市场供需矛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等均具有积极意义。1本草考证 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为名也”还见于《急就篇》,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而半夏以“和姑”之名始载于《甘草、10%的栀子一同熬水,去渣。将汁液倒人缸内,取出漂好的半夏一同拌均匀后加水,浸泡1~2 d,至半夏中心(即大个半夏切开后的中心部分)呈黄色,口尝无麻舌感为止。取出后洗净,再晒干。6生药学特性 半夏因资源短缺或部分地区的用药习惯常与天南星科其它植物混用,以同属植物掌叶半夏及犁头尖属的水半夏混用的现象最为严重。科研工作者从性状、显微及生化鉴别等方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半夏的生药学研究还停留在传统的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和简单的理化鉴别水平上,半夏为根茎类药材,药用部位为块茎,是植物贮藏器官。秦明珠和石俊英等曾对其内外形态结构特征作过描述,显微结构为木栓组织、薄壁组织及散在的维管束(外韧型或周木型),粘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合草酸钙针晶束。为便于区别同科属其它近缘物种,藤井正美等先后报道了半夏、三裂半夏(P.tripatita)、掌叶半夏、水半夏和山珠半夏等的外形和组织粉末种间鉴别特征。 吴皓、李伟等应用TLC、HPLC等方法对半夏药材及其同科易混药材和常配伍应用的药材进行各提取物的比较,并经HPLC制备,首次分离得到了半夏药材的鉴别成分。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技术鉴定了结构。经鉴别确定该成次黄嘌呤核苷。 马伟光等对云南产地珠半夏、山珠半夏、狗爪半夏、京半夏采用薄层层析法(TLC)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甲醇及氯仿的提取物在TLC上有明显差异,可以做为鉴别依据,此法鉴定半夏类药材方法简单易行、快速且结果可靠。 黄秀兰等从生药、花粉形态对掌叶半夏、天南星及异叶天南星进行综合比较鉴定,结果表明异叶天南星花粉粒表面刺状纹饰较掌叶半夏短。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半夏属及天南星属药用植物,发现叶表面纹饰、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密度及大小、保卫细胞形态、花粉形态、花粉萌发孔有无以及花粉粒外壁纹饰的形状、大小、分布、刺间特征有明显差异,为原植物的鉴别提供了依据。还指出利用浓度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法展现的鲜块茎蛋白质谱不仅可作为鉴别块茎的特征,而且还可作为寻找高含量活性物质资源的参考方法。 Kitagawa和Tanimori等则将抗血清蛋白和酶免疫测定技术应用到半夏等药材的生药学研究上,依据分离筛选出的各种药材专一的抗血清蛋白和酶免疫识别技术就能非常容易和准确地鉴别出某种药材。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鉴别诸如半夏等来源复杂且又较易混淆的药材。 王艳华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收集的11个半夏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反映半夏样品化学本质差异的数量化特征,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对半夏样品进行计算机鉴别,用模式识别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质量分级,初步建立了只通过HPLC分析即可对半夏质量作出评价的模型。 曹晖和刘玉萍等人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中药半夏及其3种伪品的18SrRNA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和PCR-RFLP分析研究,通过探讨半夏及其伪品间的DNA序列变异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关系,可对半夏正品基原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分子鉴别。7讨论 曾经有人报道组培苗可以延迟半夏倒苗,高温倒苗是否为病毒病所致,还需进一步脱毒试验研究。半夏倒苗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应该加强倒苗机理的研究,比如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来研究倒苗,找到一种抗高温的基因用基因工程手段转入半夏植株,预防倒苗。半夏在驯化栽培的过程中,其种内出现了很多性状变异类型,如叶片形状(有宽叶和细叶);珠芽数(有单生和双生)、块茎(主块茎周围出现了子块茎)、叶柄数等方面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变异结合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知识,培育优质高产、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又好的优良基因型半夏品种。接种量对培养物的影响也不清楚,可能与外植体种类、生理状态,以及其它理化因子等有关,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