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食金丹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和唐代的盛行
关键词:金丹 服食 道家 魏晋南北朝 唐代
摘要:服食金丹是道教继承中医和仙方道的服食思想及方法发展而来的修仙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服用某些金石类药物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方术。此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这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二度掀起服食的高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炼制丹药对人的延年益寿是没有意义的,但客观上对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是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在今天仍有其药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服食金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二度掀起服食的高潮,是我国古代独特而有趣的一个现象。同时,炼制金丹给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源于先秦
服食金丹起源于道家,道家以“重人贵生”为其哲学基础,认为人应当积极主动地生活,重视身体和热爱生命,道家不向往来世天国的永生,而是直接追求现世人间的长存[1]。养生既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道家希望通过养生,因修得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达到“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之《逍遥游》和《齐物论》),与天地永存的境界。
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道家不断探索,努力发掘,形成了一套包括“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内丹、房中、起居”在内的独特的养生理论[2],“服食金丹”是其中一个尤为独特的方面。
金石药,即以某些金属如铅、汞、金、银,或石料如钟乳石、云母、硫等作为原料单味的或合成的药,也叫金丹。《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38.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王一帆 指导 刘小斌
- 论王充的医学思想
- 对胡澍校勘《素问》的方法研究
-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三)
- 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的发展
- 论唐代中医性药的研究与发展
- 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
- 陆士谔医著、医文考(续完)
- 试以燥湿论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