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关键词:消渴 针灸 古籍 治疗特点

  摘要:本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93种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并从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分部取穴及刺灸法的特点加以分析。

  古代消渴与现代糖尿病相关,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人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故当慎用针灸。而早在唐代,《千金要方·卷二十一》也已明确指出:“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但作针许大疮,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但《千金要方》又指出:“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可见对于本证病情较轻的患者,是可用针灸进行治疗的,且疗效“佳”。

  近年来,笔者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消渴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68条,穴位71个,总计173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承浆10、然谷9、太溪9、关元8、肾俞7、水沟6、金津玉液6、足三里5、照海5、隐白4、支正4、小肠俞4、意舍4、阳池4、行间4。常用经络及其次数如下:膀胱35、任29、肾27、肝11、胃10、脾10、督9。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足阴41、头面30、下背18、上背15、小腹13、手背9、胸脘8、腿阳8。各种针灸方法的穴次为:灸58、针10(其中泻8、补1、补泻结合1)、刺血4。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有以下特点。

  循经取穴特点

  1.多取膀胱经穴:因本证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胃肝肾之气输注于背俞穴,故古人治疗本证常取背俞穴,致使膀胱经被选次数达35穴次,占各经穴次之首。常用穴为肾俞、小肠俞、意舍、三焦俞、中膂俞、肺俞、胃俞、至阴等。

  2.多取任脉穴:因脾胃肝肾均在腹腔中,而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并与腹部诸经相交会,故与脾胃肝肾联系密切;本证主要表现为口渴,而任脉有益气养阴之功能,且循行抵达口部,故古人也常取任脉穴治疗本证,统计为29穴次,占各经穴次之第二位,常用穴位为承浆、关元、气海、中脘、廉泉等。

  3.多取脾胃肝肾经穴:本证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故脾、胃、肝、肾诸经穴次也较高,其中肾经27穴次,肝经11穴次,脾经10穴次,胃经10穴次,分别占各经穴次的第三、第四及并列第五位,常用穴为然谷、太溪、照海、涌泉;行间、期门;隐白、商丘;足三里、水道、阴市。

  分部取穴特点

  1.多取足阴穴:因本证多取肝脾肾经穴,该三经属足阴经,因此足部的阴经穴次数较多,总计达41穴次,占各部穴次之首。如《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云:“消渴:小肠俞、阳池(各灸之)、廉泉(出恶血方巳)。”在现代消渴临床上,刺口部穴者有之,而对其用刺血疗法者,则为少见,似可一试。

  根据上述统计和分析结果,兹提出治疗消渴的参考处方如下:背部肾俞、小肠俞、三焦俞、中膂俞、意舍、胃俞、肺俞、胃脘下俞;腹部关元、气海、中脘;下肢部然谷、太溪、照海、行间、隐白、足三里;口部承浆、水沟、金津玉液、廉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多穴大剂量的灸法,还可用针刺泻法,并在口部穴处用刺血疗法。治疗中要重视肾以及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文.谈杨廉德主任针刺治病的特点[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3):13.

  [2]冯明秀,等.针灸配合消渴膏穴位敷贴治疗糖尿病309例[J].中医杂志,1994;(1):25.

  [3]蔺云桂,等.灸法治疗消渴病的初步观察[J].中医杂志,1985,(9):52.

  [4]郑蕙田译.手阳明大肠经和胰岛素分泌[J].上海针灸杂志,1993,(1):43.

  [5]马兆勤,等.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疗糖尿病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89,(5):36.

  [6]熊星火,等.针刺降低高血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4,(3):9.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刘立公 顾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方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