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兴与《中医文献学》

  关键词: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 理论研究

  马继兴之《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洋洋百万言,无一赘字,为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医文献研究理论的专著。读之,无不为其广博的资料、系统缜密的论述所折服。马继兴研究员文献理论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试从资料积累、治学方法、图表例示、纠错创新等方面总结,以飨同道。

  1博览群书,广积资料

  马老为撰写本书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据马老自序,十年动乱期间他在“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论”的情况下,在遭受他人迫害的同时,“抓紧业余时间写出了部分的初稿和整理出大量的科研资料”。真是十年如一日!《中医文献学》建立在这样深厚的基础上,自是言之成理,论据充分,说服力强。同时马老又系统总结前贤的成果,去粗取精,汇成一部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训诂等诸方面理论的中医文献专著。据笔者考察,这在中医文献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马老所论及之书,均为亲见。对于没有见到,或没有作深入研究的都在文中点明。如《伤寒杂病论》系统,流传既久,版本繁多;讹误迭出,校注亦众,加之研究者代以相继,二书已各成一学,因而马老将此二者独立篇章,单独论述。纵传本、校本、注本及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错杂纷呈,经其阐述,亦杂而不乱,阅之能了然于心。

  5.2祖本难察者,以类相聚

  如竹林寺女科著作,因其世代相传,据有谱可查者就有97世之多。成书既众,种类甚多,书名不一,体例与内容也相异。马老将其独立专题论述。又其渊源虽同,但祖本难察,马老则依各书特征,将其分为六类,即三种女科合刊本、按病类标题的著作、按病症编号的著作、以论文汇编形式的著作、辑入其他医籍的著作以及假冒“竹林寺女科”的著作。类下又分细目,条理极为分明,使不成体系的竹林寺著作亦纲目有序。

  6尊古不泥,敢于纠错

  《中医文献学》之特色在尊古不泥、敢于纠错方面尤为突出。此书中马老纠正古书错误,提出自己见解的地方有多处,兹仅举两例。

  其一,《通志》中医书目分26类,马老肯定了其进步,如增加了一些新的类目(“胡方”类指国外医书的中文本,“岭南方”类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医书,根据临床各科细化分类,本草又详分“本草”、“本草音”、“本草图”、“本草用药”、“采药”、“炮炙”等),同时又指出26类中也有一些非医书内容,如古代香方的“香薰”类,化妆的“粉泽”类以及“寒食”类等。还指出《通志》中未标明医书的存佚,只是根据文献整理直录,如《四海类聚单要方》郑氏注“唐只存16卷”,为根据《唐志》转抄,实际上南宋连16卷也不存。

  其二,王九思是否为明代人。因文献中没有记载王九思为何时人,故后代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王氏为明代人,一种认为王氏为北宋人。马老经过仔细考查后认为王氏不为明代而为北宋中期以前人。举证详见《中医文献学》第104、105页。

  7突破陈例,勇于创新

  马老对中医文献的理论探讨不仅仅是全面系统的总结,而且能够突存陈例,勇于创新。《中医文献学》一书中也有多处体现,笔者仅举两例藉以说明。

  其一,有鉴于历代分类法均有其不足之处,马老在综合分析之,突破已有各种图书分类法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初分12大类,自《七略》以来,图书分类法一直在不断改进。到现代,人们多采用“中图法”,将中医书籍共分18类。马老对各种图书分类法仔细考察其优缺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把中医书籍分为12大类。并列表将历代中医图书分类方法加以对照,以此较其异同。此种分类法取消了“中图法”的一些近似的、涵义不够明确的类目,并综合了其他分类法的优点。

  其二,重新分类敦煌遗书。1900年以来敦煌出土了大批卷子书籍,其中医书类就有20余种。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均散失国外。现国内虽搜集到了绝大部分内容和目录,但系统著录尚未出现。某些学者虽进行了部分著录,也很不完整。故马老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对各卷子书重新订正的同时将现存既知的医药卷子分为11类。同时标出厘定后的书名和其原来藏书处的编号,使读者对敦煌卷子医书类有总体的了解,同时知晓原件所藏之处。

  《中医文献学》一书,几乎涵盖了中医文献学的方方面面,对各部分的理论都进行了探讨,是一本总结历代中医文献理论的专著。马老以简洁的图表,细致的统计,质朴的文字使整个理论体系清晰展现,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医文献学领域中的地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周霞 韩福祥 山东省阳信县中医院(山东,2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