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痹病

  第二节 痹病

  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仲景在《肉桂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并与吲哚美辛搽剂治疗60例对照,均在关节肿痛局部反复揉搽至皮肤潮红或发热,日3—4次,治疗1个月,结果:两组分别临床治愈23(23%)、4(6.67%)例,显效40(40%)、10(16.67%)例,有效24(24%)、25(41.67%)例,无效13(13%)、21(24%)例,总有效率87%、65%。本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主要临床指标(晨僵、关节肿胀数、关节痛度、步行20m时间、皮下结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