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机体各组织结构之间,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都处于和谐、协调、“阴阳匀平”的平衡状态,如果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这种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机体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则发生疾病。内科疾病发生与否以及发生的形式等,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正能胜邪,病邪难以侵人,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保持,则不发病,若病一般也很轻浅,易于康复,此即《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不胜邪,邪气乘虚而人,机体的阴阳平衡遭到破坏,疾病发生,此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邪气较盛,正气较弱,则发病较重。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

  1、体质特殊性个体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的不同,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如《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软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临床上常可见到肥人多痰湿,善病胸痹、中风;瘦人多火热,易患痨嗽、便秘;年迈肾衰之人,易患腰痛、耳鸣、咳嗽;阳气素虚者,易患寒病;阴气素衰者,易患热病等,这些都是体质的特殊性导致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

  2、体质差异邪气总是作用于人体后才能发病,由于体质的差异性,邪正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有差异,决定了其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有不同的趋势。清代医家章虚谷指出“六;气之邪,……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疾病发生以后,不会停留在一种状态,而是要发生传变,其传变规律除伤寒按六经,温病按卫气营血或三焦,内伤杂病按脏腑病机规律传变外,还存在“久病人络”、“久病人血”、“久病及肾”等传变规律。疾病发生以后,病理性质也会发生转化,如寒热转化、虚实转化、阴阳转化;疾病的转归有病情好转、痊愈或迁延、加重、死亡等多种形式。疾病的传变、转化、转归等病理变化,同样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规律是正能胜邪,疾病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由虚转实,由重转轻,向着痊愈的方向转变;若正不胜邪,疾病则由表人里、由阳转阴、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向着迁延不愈甚至死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