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同病诊治既规律又灵活——读《伤寒论》有感

  根据《汤液经法》的主要方证内容,仲景将外感与内伤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创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其中,表里同病的先后诊治规律为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太阳阳明合病,必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一般情况下,外感病初犯太阳,然后由表入里传变。若太阳病外证未解,而兼有里热之阳明病,称为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太阳阳明合病之初,若太阳表证明显而阳明里实不甚时,必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桂枝新加汤温中扶津解表。

  表里同病诊治既规律又灵活

  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相对病位,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伴有或阳、或阴、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情反应,同理则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因此,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病位之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证和阳证之分,恰为六经病之所属,也即表证之实、热者称表阳证(太阳病),表证之虚、寒者称表阴证(少阴病);里证之实、热者称里阳证(阳明病),里证之虚、寒者称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之实、热者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虚、寒者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仲景以六经赅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不出六经范畴,故临床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

  表里同病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急则治其标,必先解表,表解方可攻里。阳明病较甚,而太阳表证不解时,当表里同治。若只顾解表,会使津液伤而使阳明里热更甚;若只攻里,则虚其里而引邪入里致变证百出。故太阳阳明合病之表里同病时,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但决不可不解表而攻里。太阳表证而有里虚、寒之太阴病,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若只着眼于表证不解,连续发汗,表证虽得一时减退,但不久反复如故,因为患者本有里虚、寒之证,若发汗解表则更伤津液、阳气,正气无力抗邪,必使里更虚而表不解。此时,必须急救里之虚、寒,扶助正气,兼顾解表,方可驱邪外出。若太阳表证兼有厥逆、下利等阴寒重证时,更应先救里,里和方可救表,此亦为仲景表里同治之定法。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证,当表证未解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在治疗时,都须解表的同时驱逐水饮。这是张仲景多次强调的治疗原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鲍艳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