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概述】
疖是单个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以头面、颈项及腋下多见。临床表现为初起呈红、肿、痛的小结节,之后逐渐肿大而成椎形隆起,最后疖中央变软化脓。大的疖肿,可伴畏寒发热,其中面部疖肿危险性较大,处理不当易致颅内感染。
针灸治疗疖肿的现代报道,最早大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后来也陆续有些零星资料。自80年代以来,在观察例数、治疗方法及效果上都有极大的发展和提高。除了传统的艾灸法外,用火针、电针转刺、粗针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针灸治疗疖肿的平均有效率在95%左右。有人曾对比观察了粗针与抗菌素对疔疮、疖肿和痈的治疗效果,发现粗针优于抗菌素[1]。
【治疗】
粗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配穴:大椎、命门。
(二)治法
针具:为特制不锈钢针。主穴针长72毫米(针体55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2毫米;配穴针长64毫米(针体47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0毫米。
以主穴为主,病程短、体格壮者加大椎,病程久、体格弱者配命门。操作:取准穴后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体压低贴近皮肤,循脊中线向下缓缓进针。主穴进针55毫米,配穴约40毫米,针体须与脊中线平行,留针1~6小时(病久者3小时左右)。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2、无效:略有好转或未见改善。
共治疗疖肿、疔疮、痈2099例,痊愈者2017例(治愈率96%),其中针1次获愈者193例[1]。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手三里、养老、风池、曲池、委中。
阿是穴位置:即疖肿之顶部(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选加配穴,颈项部疖加风池,面部疖加手三里,发热加曲池等。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或隔蒜隔姜灸,艾炷底径0.6~0.8厘米,高1~1.2厘米,成锥形,蒜片或姜片厚如硬币。灸的时间与数不拘,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一般6~15分钟)。阿是穴亦可消毒后以生姜切成3cm左右的薄片,放在背部痈红肿青紫处,再将艾卷制成的小椎体形,其底边要稍小于姜片大小,放在每个相应的姜片上,将艾绒点燃,燃烧时须注意防止局部烧伤,如患者自觉有灼热感需移动姜片。艾绒烧完后,取下姜片,在破溃处放置小引流条,覆盖伤口,此后隔天治疗1次,直至痊愈。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0例,均获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7.7天,手术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30.2天,二者有明显的差异(P<0.01)[13]。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复峰,等。粗针刺督脉穴治疗疔疮、疖肿、痈、2099例疗效总结。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62~63,北京。
[2]李芷春。穴位温熏疖肿。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8):365。
[3]周德宜,等。针刺加熏灸治疗项部毛囊炎45例。中医杂志 1982;23(4):36。
[4]虞麟。隔姜灸治疗痈疽介绍。中医杂志 1982;23(5):22。
[5]宋麟。线香灸治疗颈项发际毛囊炎。江西中医药 1982;(4):56。
[6]吴传绿,等。艾灸治疗初起疖肿。赤脚医生杂志 1979;(6):20。
[7]刘继先。电针围刺治疗疖肿63例。江苏中医杂志 1984;(3):59。
[8]彭玉格,等。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江西中医药 1984;(2):16。
[9]蒋作贤,等。火针加拔罐治疗头面部单发性疖肿30例。陕西中医 1986;7(2):74。
[10]李绍君。针刺放血治疗枕后硬结性毛囊炎。河北中医 1984;(4):49。
[11]丁素先。挑刺治疗慢性复发性毛囊炎。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3):144。
[12]唐寒松,等。艾条灸治疗疖肿80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8;7(2):19。
[13]王广,等。火罐加隔姜灸治疗背部痈疗效观察。中医杂志 1996;3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