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核

  【概述】

  淋巴结核,亦称瘰疬性皮肤结核,是一种皮肤结核。常因淋巴结结核、骨结核或关节结核继发而来。初起为皮下结节,继而软化坏死,最后破溃形成溃疡或瘘管,排出干酪样稀薄脓液。本病,现代西医学虽可用抗结核药物等法治疗,但疗程漫长,迁延难愈。

  现代针灸治疗淋巴结核,始于本世纪20年代[1],亦使用灸法。自50年代起报道迅速增加,早期采用火针、针挑法、截根术等法,以截根术较为盛行,有人曾对133例用此法治疗之患者,作为期2年另4个月的随访,发现远期效果明显[2]。近年来,加然抗结核药物已广泛应用,但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章并未见减少,穴位刺激方法亦有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王乐亭老中医,用6寸金针为主,辅助火针和灸肘尖之法,治疗淋巴结核效果明显[3],说明对传统方法的挖掘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据多年来治疗例数在100以上的临床文章统计,在3488例中,其总有效率在83.6~100%之间。

  【治疗】

  挑治

  (一)取穴

  主穴: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督俞、膈俞、三焦俞、肾俞、厥阴俞。

  配穴:天井、肩井、臂3、气海、缺盆、少海、极泉。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穴(双侧),配穴据不同发病部位酌选。操作方法有两种。一为划拨挑刺法:令病人取俯 式坐位,常规消毒,以2%普鲁卡因溶液作穴位局麻,取消毒轻粉2克,混合揉匀后搓成长2~5厘米,如火柴棒粗的药捻,阴干后放入装有漳丹的容器内配。

  (三)疗效评价

  共治651例,基本痊愈483例,显效65例,有效67例,无效为36例,总有效率为94.5%[5,8~10]。

  金针

  (一)取穴

  主穴:曲池、臂臑。

  配穴:肘尖、阿是穴。

  肘尖穴位置:屈肘时,鹰嘴突起之尖端。

  (二)治法:主穴用透刺法,用6寸长之金针(可用不锈钢毫针代替),针尖蘸少量经灭菌之甘油,从曲池穴,沿皮下对准臂臑(不得偏离)透刺。患者宜双前臂曲肘拱胸,针体与上臂沿长线呈45度角速刺入穴0.2~1.0厘米,然后退到皮下继续推进。当针尖透达臂3时,患者应有胀重感。然后医者左手抚按曲池穴周皮肤,右手以拇指指甲反向刮动针柄6~9次,以患者有热胀感为度,留针15分钟后,再刮针1次。局部红肿热痛用泻法,局部肿硬不红不痛用补法。用捻转补泻,针体捻转须达180°。留针15分钟再捻转1次,共留针30分钟。

  对病程日久肿硬不消或脓肿欲溃未溃者,用火针,法同前。腋窝部淋巴结核久治不愈者,灸肘尖穴,无疤痕着肤灸3壮。

  上述方法除火针每周1次外,均为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治200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价,基本痊愈45例(22.5%),显效48例(24.0%),有效100例(50.0%),无效7例(3.5%),总有效率为96.5%[3]。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大业。瘰疬鼠疮症之灸法表。山西医学杂志 1922;4(6):21。

  [2]夏玉卿。针刺治疗颈淋巴结核133例临床远期疗效观察报告。中医杂志 1959;(3):201。

  [3]于汇川,等。王乐亭应用六寸金针治疗瘰疬的经验——附200例临床心得。北京中医 1982;(2):13。

  [4]裴廷辅,等。挑刺治疗淋巴结核2000例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 1989;9(3):1。

  [5]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版社,1981:154。

  [6]刘桂芳。割肝俞穴治疗淋巴结核211例。中国针灸 1988;8(3):45。

  [7]张文俊。穴位割治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结核270例。中国针灸 1985;5(2):17。

  [8]王金祥,等。火针治疗瘰疬273例临床疗效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84;(4):27。

  [9]朱应超,等。火针加药捻治疗颈淋巴结核280例报道。中国针灸 1987;7(2):13。

  [10]康维清。火针治疗颈淋巴腺结核48例  中国针灸  1997;17(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