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血清药物化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王喜军等人在中药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10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兴未艾。■兴起:开创中药研究的新天地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以往人们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但大多所谓的“活性成分研究”,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且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很可能于分离途中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其所含成分极为复杂,要想将其逐一弄清楚,再进行药效、大黄后吸收速度加快(提前10分钟),而消除速度减慢,配伍栀子后血中浓度出现两次峰值,进一步研究表明栀子中的成分栀子苷促使6,7-DME产生了肠肝循环,从而使其曲线下面积(AUC)加大,药效增强。●促进新药的开发以中药及其复方为基础,优化原处方、改善剂型,或是提取、富集其中有效成分开发新药,一直是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橘为民间常用中药,用于急慢性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王喜军等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法从越橘药材中定向制备越橘血中移行成分,获得了已知可测成分达70%以上的有效部位群。目前,以此有效部位群为原料的五类新药正在申报中。以再生东北红豆杉茎枝为原料,在其口服后血清色谱指纹图的指导下,定向富集抗肿瘤有效部位群,其中总黄酮、紫杉醇等可测有效成分的含量大于70%,打破了红豆杉药材仅以紫杉醇及紫杉烷类衍生物等微量成分为有效成分的局面。可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新药开发提供一条快速、准确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