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必须要先明确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治疗之一:心理治疗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其实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 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术、重大精神负担时,要及时正确处理。总之,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治疗之二:饮食治疗
民以食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运动,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饭。而饮食对糖尿病又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十分重要。传统中医认为:消渴多因嗜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消谷耗津,纵欲伤阴而改阴虚燥热发为本病。如《黄帝内经》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人参总皂甙后降糖作用尚能维持1~2周。所以中西医结合,不仅降糖作用快,而且持久。
(4)扬长避短 西药降糖作用起效快,作用可靠,但改善症状不明显。如一部分病人经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尿糖得到控制,但仍有乏力、便干、失眠、多汗等,而中药可弥补其不足。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往往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均不能使血糖下降,而中医的优势
则表现在西医疗法处于劣势时,得以充分显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昏迷时,由于昏不知人,一切口服药无计可施,况且胃肠吸收不如直接静脉滴注。所以,静脉输注胰岛素和补充液体是最好的途径,故中西医结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5)防治并发症 现代医学研究糖尿病早期即有血流流变学改变,血液粘度增高,这与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多伴有淤血证是一致的。而高血糖、高血脂、高粘度,正是后来大、小血管病变的基础。所以,为了预防并发症,从治疗糖尿病开始,在降糖的同时就应注意降脂、降粘。因
为一旦出现临床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现代医学是无法使其逆转的,而中药在防治并发症上确有独到之处。
糖尿病治疗之五:其它治疗
拔罐疗法
方法一:
(l)取穴(图8):①膀胱经:三焦俞、肾俞。②任脉:石门。③经外奇穴:华信夹脊。④脾经:三阴交。(2)治疗方法:①留罐法:以上穴位于拔罐后各留罐10-20分钟。②排罐法:于腰椎两旁行密排罐法并留罐。③针罐法:先用毫针针刺上穴得气后再行留罐。
方法二:
(l)拔罐部位:选穴:肺俞、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2)方法:取上穴,采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10分钟,每日1次。或采用背部前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肾俞段涂抹润滑剂,然后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皮肤出现瘀点为止,隔日1次。
自我按摩疗法
通过自我按摩可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益肾补虚,清泄三焦燥热,滋阴健脾等功效。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按摩以胸腹部、腰背部、上下肢等部位的经络、穴位为主。一般采用先顺时针按摩30-40次,再逆时针按摩30-40次的方法进行。左右手交换进行或同时按摩。
1.按摩肾区
清晨起床后及临睡前,取坐位,两足下垂,宽衣松带,腰部挺直,以两手掌。已置于腰部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套开1寸半),上下加压摩擦肾区各40次,再采用顺旋转、逆旋转摩擦各40次。以局部感到有温热感为佳。
2.按摩腹部
清晨起床后及临睡前,取卧位或坐位,双手叠掌,将掌心置于下腹部,以脐为中心,手掌绕脐顺时针按摩物40圈,再逆时针按摩40圈。按摩的范围由小到大,由内向外可上至肋弓,下至耻骨联合。按摩的力量,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3.按摩上肢
按摩部位以大肠经、心经为主,手法以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法为主,可在手三里(肘部横纹中点下2寸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腔与桡侧腕屈肌腹之间)、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等穴位上各按压、揉动3分钟。
4.按摩下肢
按摩部位以脾经、肾经为主,手法以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法为主,可在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阳陵泉(胖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阴陵泉(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等穴位上各按压、揉动3分钟。
5.按摩劳宫穴
该穴定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按摩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可借助小木棒、笔套等钝性的物体进行按摩。
6.按摩涌泉穴
该穴定位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按摩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借助足按摩器或钝性的物体进行自我按摩。
针灸疗法
(一)针刺可以降低血糖,改善临床症状。目前,糖尿病的空腹血糖指标为〈6.0mmol/L。有人发现针现刺可以使临床指标不同程度地改善,血糖明显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平均下降幅值高达5.6mmol/L,尿糖多随血糖的下降而转为阴性。糖耐量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至
消失,有效率为81.5%~87.5%,平均显效率在34%左右,且无明显地副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针灸对改善血糖的作用,对DM(II)型中的胰岛素抵抗型疗效最为理想,对DM(I)型、以及严重消瘦者,疗效较差。而且疗效有疗程依赖性,随治闻的时间延长,疗效逐渐上升,与降糖的中西药联合使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明显减少药物的用量,有些甚至停用降糖药,而血糖能长期保持稳定。
(二)针刺可以调节与血糖代谢有关的物质。正常的血糖调节,主要依赖胰岛素,当血糖升高时,迷走神经和胰岛素β细胞受到刺激,引起β细胞表面的IK离子通道的开放,大量K+内流,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激活胰岛素基因,促使胰岛素分泌,从而使部分血糖变成肝糖原,而
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低于正常时,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胰岛轴(HPA axis),而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等又促使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上升。通过这个反馈环路,实现血糖的相对恒定。有人用经络经皮低频电针治疗某些糖尿病患者,发现于针后胰岛素立即上升达治疗前的3~5倍,其效应可持续达3个小时以上,同时生长激素降低、血糖下降。有人针灸治疗DM(II)型患者,发现针后甲状腺素T3、T4下降,cAMP下降、而cGMP上升。可见针灸作用,不仅局限于胰内。还 有较强的胰外作用。
(三)对胰岛组织形态和细胞分子水平的影响。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组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如透明样变、纤维化和水肿,少数有胰岛细胞总数目的减少。而胰岛素抵抗患者,多表现为受体后的缺陷,如组织和胰岛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数目出现下降,或与相应配体结合能力的下降。有研究证实,针刺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动物(如小鼠、大鼠、家兔等)的β细胞有明显地保护作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也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提高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力和使下降的受体数目上调,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治疗某些类型糖尿病的作用。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通过改善中枢神经功能达到使机体调节血糖这一反馈通路更另完善和敏感,从而使机体能对血糖有一个良性的自我调节机制。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针灸对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针灸对糖尿病的作用,可分为胰内和胰外两大方面。
(一)胰内方面。正如前所述,胰内机制主要是保护β细胞的完整性,促进或调节胰岛素的适当分泌,增加β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功能,以及增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但能否对胰岛细胞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有调节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上所述,针灸能提高DM患者的cGMP,而
降低cAMP水平,而这二者是细胞内的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调节和控制细胞对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血糖调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胰外方面。主要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有关。许多研究证实,针刺能良好地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使机体调节血糖的网络趋于完善。另外,有研究表明,针刺还能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地敏感性,从而在高血糖状态下,促使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加速,调节血糖的平衡。在胰外方面中,针灸降低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可能机制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可能一个主要通路如下:针灸-----CNS中血糖调节网络-----迷走神经-----胰岛,从而对血糖的调控趋于精确化。但其中机制目前研究甚少,但可以预见,这是一个迄待探索的宝藏。
针灸在治疗糖尿病的应用和一些常用穴位介绍。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多为三焦同病。治疗也主要是围绕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依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消渴为三焦同病,而主要又在肝脾肾三脏,中医认为“胃火旺盛,则消谷善饥”、“肾水不足,则虚火上炎;肾气不足,则不能化水涩精,故小便甘而频数”、“肝木不调,克伐脾土”等理论;同时依据临床症状,选用三焦经穴位。选穴多如脾经的“太白穴(Sp3)”、“三阴交穴(Sp6)”;胃经的“足三里穴(S36)”、“内庭穴(S44)”;三焦经的“阳池穴(TE4)”“外关(TE5)”“天井穴(TE6)”;肝经的“太冲穴(Liv2)”,肾经的“太溪穴(K3)”“复溜穴(K7)”;另外背俞穴,如胰俞穴、脾俞穴(B20)、胃俞穴、肝俞穴(B18)、肾俞穴(B23)等。
列表如下:
临床常用治疗糖尿病的不同经脉的常用穴位
经脉名称 常用穴位
脾经 太白、公孙、三阴交
胃经 足三里★、内庭
肝经 太冲
肾经 太溪、水泉、复溜
三焦经 阳池★、外关
背俞穴(膀胱经) 胰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
★:适用于灸法治疗的穴位,其余穴位多用针法。
在糖尿病初发期。多尚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可直接选择上述穴位为主,采用低频电针或手针进行治疗,但有研究证实,在针灸4~6周时,一般都能取得较明显的降糖作用,而且临床症状都能得到显著的改善,但还必需继续坚持一段时间,约在一至数月后才能达到巩固的作用。
但糖尿病中最为重视的是其并发症。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情况。中国莫孝荣等人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mg/kg)诱发大鼠实验性糖尿病,48小时后血糖升高(11.1-33.3mmol/L),出现多饮、多食和多尿现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以电针(EA)和经皮电刺激(TENS)治疗,取穴双侧肾俞和足三里,每次20分钟,每周三次,共五周;DM组未给治疗,另设ND组。到六周末治疗组血糖下降,和DM组相比,EA组差异显著(P<0.05),三多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但TENS组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周和六周末,DM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动物明显减慢(P<0. 05),而EA组和TENS组分别于四周和六周时恢复正常,与DM组比较差异显著(P<0.
05)。DM组和TENS组在造模后基础痛阈一度出现降低(痛敏),而EA组痛阈不但不降反而升高,与DM组和TEN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本实验肯定了电针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针灸选穴一般采取全身取穴配合局部取穴。全身取穴可参考上表,而局部主要依病变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针灸方法,一般采用针与灸,以及药物结合的方法,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糖尿病治疗的新动向
预防糖尿病疫苗
韩国(Korea)汉南大学(Hannam University)的Dr. Yong-song Bae和其他研究人员,把牛痘菌苗(bovine mycobacterium, 即卡介苗(BCG))复制(clone),使它的表面含有一种叫做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的抗原(antigen)。
研究人员用老鼠作实验,发现这种新的重组的卡介苗系统(recombinant BCG system),能有效地预防由病毒引致的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即青少年因为胰脏的细胞(pancreatic cells)遭受病毒破坏而导致的糖尿病)。接受了疫苗的老鼠,它们的抗原血清(antiserum)所
含有的VP1-特殊抗体(VP1-specific antibodies)明显增加,能抵抗引致的一型糖尿病的病毒。
人工培殖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
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成功人工培殖,一种可以持续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帮助治疗糖尿病患者。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李云教授(Professor Fred Levine)说,这种称Beta细胞是在胰脏(pancreas)内找到的,它受到葡萄糖(glucose)刺激时,便分泌胰岛素(insulin),假如这种细胞失去功能,或身体不能使用胰岛素,便会引 致糖尿病(diabetes)。
目前,最新的科技是将含有Beta细胞的胰脏组织,移植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给予病人生产胰岛素的能力,但是,胰脏组织的供给有限,不能满足这麽多的病人的需要。
加州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培殖的方法,可以无限量地制造Beta细胞,供给病人使用;目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在老鼠体内制造Beta细胞,并且令这些细胞分泌胰岛素。
新的,更安全的糖尿病药物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s and Drugs Administration,简称FDA)的药物顾问委员会,建议使用由SmithKline Beecham公司制造一种叫做Avandia(化学名称是rosiglitazone)的新药物来治疗第二类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现时90至95%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属於这类型的,患有此病的人不是不能产生胰岛素(insulin),而是抗拒体内的胰岛素(insulin resistance),不能起反应。目前,治疗这种糖尿病,是使用一种叫做Rezulin的药,但这药会有损害肝脏(liver)的副作用。
经过临床实验,发现服用Avandia来治疗的病人,血糖(blood sugar)降低,尤其当与另外一种叫metformin的药一起服用,功效更为显著,而且服用後,病人的肝脏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是专家指出这药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它可能会增加病人的坏胆固醇(bad cholesterol, LDL),病人的体重亦会增加。
胰岛素注射将会由吸入乾胰岛素代替
目前,很多糖尿病人(diabetics)都需要注射胰岛素(insulin injection),但不久将来,便可以改变为吸入(inhale)乾胰岛素(dried insulin)。加州(California)的「吸入治疗系统公司」(Inhale Therapeutic Systems)发现胰岛素可以被弄乾至像玻璃粉的状态(glassy state,就像乾种子内的糖一样),这样便可以利用吸入器吸进肺部(lungs)。
糖尿病的基因疗法
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必须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是用泵或注射器每日分次注射胰岛素,但都不能模拟正常胰岛细胞,在对代谢及激素信号的反应中以精确的时间和剂量分泌胰岛素。采用胰腺、胰岛细胞移植,也因其制作过程复杂、来源困难、价格昂贵以及免疫排斥等原因而只适用于少数病例。因此,针对细胞基础上胰岛素释放所设计的细胞系作为一种主要替代品,势在必行。胰岛素分泌细胞系作为胰岛素释放的媒介物,具有潜在的有利条件(如成本低);在游离病原体的条件下生长且不受数量的限制;保持较高的可复制功能特征等,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稳定性和可复制性。重组合腺病毒的结构作为人类基因疗法的主要媒介并不理想,因其整合效应很低,而且寿命较短。由于大多数胰岛素瘤细胞系所分泌的胰岛素只是B细胞所产生的胰岛素的一小部分,所以需要研究产生胰岛素分泌量大大超过原代细胞的细胞系。此外,这些细胞系是否能在所选择的装置中生长和保护,是否会引起有害的免疫学和生物学反应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毫无疑问,细胞工程和基因疗法必将为糖尿病治疗开拓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