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护中药材资源应从源头抓起

  我国自从1957年开始对供应紧缺的中药材进行人工种养试验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绩,目前已经获得人工种养成功的中药材200多种,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70%左右,一些药用量大的品种如防风、龙胆草、五味子、大芸、贝母、冬虫夏草等几十种药材供不应求,直接影响到中医治病用药需求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解决中药材供应紧缺问题,一是药加强现有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要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三是积极寻找代用品;四要加强科学研究,寻求新的药材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以避免再出现新的中药品种的灭绝。

  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最有效的措施是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使中药材的消耗维持在现有资源能够承受的水平上而得以永续利用。这要求我们首先严格控制中药生产企业的开办。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200多个中成药工业生产企业,大部分西药厂也有中成药生产车间和流水线。由于生产企业过多,互相争原料的情况越演越烈。因此,应当加强对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整顿,通过整顿、取缔和关闭一些无独特品种、生产规模小、厂房设备陈旧简陋,产品疗效不稳的中药生产企业,从而使中药生产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中成药生产的总体水平;其次严格控制重复产品的审批,努力提高新品种的科技含量。新品种的审批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凡是资源不能连续使用的品种一律不批,特别是对西部一些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产品的审批,一定要坚持以不损害现有资源为前提,因为这些地区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得以恢复,甚至可能面临灭绝之灾。如西藏的红景天、新疆的雪莲、青海的冬虫夏草,现在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使用,才能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材资源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