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结核大国:全国各地“结核牛”疫情不清

  前不久,广东某媒体记者暗访发现,广州市一家奶牛场饲养的600多头奶牛中,竟有70%患有结核病。而该奶牛场却长期隐瞒不报,并弄虚作假骗取“检疫合格证”,致使每天两吨多病牛奶照常供应广州市场。一时间“结核奶”事件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话题。

  奶牛结核疫情反弹,养牛人却隐瞒不报

  近日,记者在对有关专家进行了一系列采访后发现,“结核牛”不仅仅出在广东。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饲养业的大发展,各地均出现了奶牛结核病疫情反弹现象。

  据北京市奶牛协会副秘书长经宝临介绍,北京市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牛羊中的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两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结核病室主任万康林研究员回答说,结核菌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轻易被杀灭。

  有实验证明,结核杆菌在3℃条件下可存活6~12个月,即使是盛夏,它在粪便中也能存活2~3天。彻底杀灭结核菌的方法是:太阳下暴晒2~7个小时,高温煮沸10分钟以上,75%乙醇浸泡5分钟以上。如果结核菌裹在蛋白质中,要杀灭它就更加困难,而牛奶中恰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灭菌方法不当,很容易留下隐患。目前,鲜牛奶通常采用的巴氏消毒法(80℃持续7~15分钟)和高温瞬间消毒方法,对杀灭结核菌的效果都不十分理想。

  万康林说,近几年我国人群结核病呈高发态势,每年新发病人高达40万至50万,并有15万至20万人死于结核病,目前累计尚有活动性肺结核(具有传染性)病人450多万。然而,由于我国对结核病的病原学研究滞后,现患或新发结核病人中究竟有多少人是被畜禽感染的尚不得而知。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性食品摄取量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畜禽检疫工作,切断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带菌的畜禽产品很可能成为人类结核病高发的新危机。

  想杜绝“结核奶”,先要控制“结核牛”

  鲜牛奶出厂前有没有可能通过严格检验,把携带结核菌的产品拦在市场之外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刘秀梅研究员肯定地回答:“不可能。”首先,结核菌本身就不属于食源性微生物范畴,自然也就没有被纳入食品检验项目之中。再说,目前检验结核菌的方法:一是做细菌培养,需耗时5周以上;二是细菌学检验,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非一般实验室能够做到。因此,这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生鲜食品的检验。

  她认为,确保食品安全应当从农场到餐桌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只有饲养场达到了卫生安全标准,做好防疫和检疫工作,畜禽无疫病,所提供的动物性食品才会是安全的。所以,放心食品必须从源头抓起。

  此外,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首先应当做到无毒、无害。国家禁止生产经营含有致病性微生物的食品。因此,畜禽一旦发生疫病,相关的动物性食品根本就不能上市,一律作销毁处理。患病的奶牛不仅可作为传染源,将疾病传染给养殖场工作人员,而且极有可能通过奶把病菌传染给人,进一步引起人群中流行结核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从人的健康安全出发,杜绝“结核奶”势在必行,而杜绝“结核奶”的关键首先是控制“结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