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大脑萎缩、痴呆及智能减退(或下降)的认识

  大脑萎缩、痴呆及智能减退(或下降)、属中医脑萎、痴呆、健忘、不 、郁证、癫证、失眠、眩晕等病范畴。

  中医医籍记载脑为元神之府,由脑髓滋养,脑髓充足,才能神气清灵;髓海不足,则神呆气钝,失却清灵。年老之人,肾气渐衰,阴精渐亏,精亏于下,不能上充于脑,由髓海空虚,元神失明,神明失聪;脾气亏虚易致痰阻脑络;七情失调,可使脑络发生瘀滞。

  大脑萎缩、痴呆患者大多以记忆缺陷、失认、失用、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而最常忽视的临床表现是精神行为症状。精神行为症属精神病学。

  我国精神病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心疾、首疾等疾病的记载,提示当时对精神病可能已有认识。公元前5—前3世纪,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医学典籍《内经》对精神病有诸多描述。《内经》把人的精神活动归之于“心神”的功能,所谓“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不仅主持人的精神活动,而且统管人的五脏六腑。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充分说明了“神”是物质基础上表现的功能活动,这种活动,将随生命的终止而消失,如《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的神随形终的结论。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精神活动的基础,已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提示精神是物质实体的产物与躯体密切有关。

  “神”的活动,在《内经》中是以“五神”和“五志”分属于“五脏”,由“心”来统领。《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谓神、魂、魄、意、志,统称五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五志。并且认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后世在“五志”的基础上,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学说。

  上述的“五神”与“五志”,为精神活动提供理论解释。此外,《内经》还论述过在剧烈的情志变化下,能引起精神异常,且影响体内正常功能,同样躯体内脏的变化也可以累及情感。如有所谓:“百病皆生于气”,“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的七情内伤论。这一学说发展为后世的三因论之一。

  关于临床症状方面的记载,《内经》中主要有关于阳厥(发热谵妄状态)、妄见妄闻(幻觉状态)、各种妄想(夸大、迫害)、癫痫发作、怪异言行等综合征的记述。

  《素问·阳明脉解》论阳明发狂的症状是:“病甚则弃充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所谓阳明,就是发热的意思。发热之极、神志谵妄、幻觉丰富和躁狂骚动,均是古人对于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的观察记录。《灵枢·经脉》说:“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是指古人所谓“髓厥”一症的病状,近似现代精神病学中迫害妄想与幻觉症状。

  汉代张仲景(150—219)著《医林改错》脑髓说指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也”。“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