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流脑流行

  1月29日,安徽省疾病控制中心紧急向媒体公布了近期在安徽发生的C群流脑疫情:自2004年12月20日~2005年1月28日,全省17个城市中的11个城市的22个县(区),已收到61例“新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例报告。发病者以中、小学生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7%,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目前已有49人治愈,7人正在隔离治疗当中,5人死亡。除此之外,还有3例安徽病人在南京死亡。另据报道,不只是安徽,其他多个省份也出现了流脑病人。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一种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预防方法也有相似之处。第一注意居室内空气的卫生状况,第二是要提高机体抵抗力,第三是注射疫苗。

  空气不流通和人员密集的地方容易造成流脑流行。有一年春节刚过,一个村庄发生流脑流行,其中一个家族30多人,发病者4人,1人死亡。防疫站的医生下乡调查发现,该村村民有聚会狂欢的习惯,夜晚常聚集在村委会的房间里打牌、谈天、吸烟、吃喝等,房间里空气很差。调查人员对村中的90人取了咽部分泌物标本,经分离培养,有27份标本(30%)培养出了脑膜炎球菌。北京地区去年春天的流脑患者大多数是民工,他们也是多人居住一室,室内卫生条件差,又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学校教室也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加上去年12月底突降寒流,教室门窗紧闭,这就给此次安徽流脑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实,脑膜炎球菌很脆弱,怕冷、怕热,更怕干燥。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衣、晒被、人晒太阳,居室开门窗通风,可以有效预防流脑。

  多数人感染流脑后可不发病,说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也影响到流脑的流行。安徽的流脑流行正值学生期末考试期间,学习紧张,忽视体育锻炼,使得学生们的免疫力有所下降,感染脑膜炎球菌后就容易发病。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各类聚会也多,人们当对流脑有一定的警惕。如果身边出现流脑病例,可每天使用盐水漱口,或用含有抗菌药物的滴鼻液滴鼻,也可以吃大蒜。和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一些抗菌药物预防。在流脑暴发流行期间,为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地阻止疾病的蔓延,15岁以下的儿童、新兵和集体居住的民工是主要接种对象。但A群流脑疫苗不能预防C群流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