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亟待全社会关注

  在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老年痴呆日)前夕——9月17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承办,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协办的“黄手帕”银色关爱行动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会上,国内老年病领域的专家纷纷强调,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的患者逐渐增多,对这一疾病应正确认识,做到未雨绸缪——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并呼吁全社会给予这一弱势人群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防治形势严峻

  痴呆是指获得性持续存在的高级神经功能的全面障碍,包括记忆、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下降,工作、生活能力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发生于老年期的痴呆,称为“老年期痴呆”。其中,以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D)最为常见。

  现任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按照中国1999年人口年龄构成标准化,55岁以上的人中有310万AD患者和140万血管性痴呆患者,65岁以上的人的AD患病率达4.8%(表现出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增长),而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与年龄趋势只有微弱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痴呆患者的照料者96%未经过正规培训;医生和群众对痴呆的知晓度都比较低,48.8%的被调查者认为痴呆是正常的衰老过程;低知晓度直接导致了痴呆患者的低就诊率(23.3%)和低治疗率(21.3%),而痴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26.9%;只有4.6‰的痴呆患者接受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痴呆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

  “低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给我们带来了警示,对于AD这一呈渐进性、隐袭性的疾病,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即一定要早期干预,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王鲁宁教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她强调,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早期的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提高疗效。

  她谈到,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注意观察患者记忆、语言、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如有异常要积极就诊。“如果老人能定期进行记忆体检,就能早期发现疾病的‘苗头’,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一旦医生根据病史并结合必要的检查确诊,患者就要接受规范的治疗。虽然迄今为止仍无有效的AD药物,但近年来随着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改善AD认知功能的药物层出不穷,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被认为是治疗首选的“金标准”,它可以使一部分轻度痴呆症状得到改善,对中重度痴呆患者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联合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不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而且还可以维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如是说。

  ▲期待各方协手

  “关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远离AD的折磨,是每一个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会上,专家纷纷强调,对AD患者的诊治仅靠医生和医院微薄的力量是做不到也做不好的,他们除了需要医生的规范治疗,更需要家属的细心护理,同时还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帮助和支持。

  AD病程的进展变化是一个冗长而持久的过程,作为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属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对行动改变未来的信念。事实证明:除了坚持规范治疗之外,患者家属如果还能采用科学护理的方法和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陪患者做康复游戏,控制睡眠时间等等,可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控制病情的恶化。

  AD患者还迫切需要社会团体的关心,由专业的社会团体来组织、动员、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做到防治的规模化和最优化。耿精忠副会长介绍说,此次启动的“黄手帕”银色关爱行动,就是希望以系统工程的形式普及科学的老年保健观念和社会的敬老意识,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呼吁社会对这类患者的更多的理解与帮助。今年该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共计16个城市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宣讲暨义诊活动。

  同样,政府行为也必不可少。专家表示,如制定痴呆治疗规范、增加研究投入、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如将治疗AD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关心和帮助AD患者和家庭等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此外,专家还呼吁,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AD的早期表现和疾病相关知识;改变社会对AD患者的偏见,让更多的患者获得早期诊治的机会;动员全社会的支持,使社会各界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活动的机会,延缓AD的发生和发展,享受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