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定单生产保护环境——北京中药材种植业开辟生态富民路
北京郊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我国原料药材的重要流通市场。京郊所产中药材素有“国药”、“京药”等美誉。近年来,北京在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的基础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作物品种,中药材种植业蓬勃健康发展。
▲种植区向山区转移品种面向市场需求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通州区、房山区等平原区县。由于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成本高等原因,种植中药材收入并不理想。不同地区种植的探索表明,山区才是种植中药材的最适宜地区。这是因为,第一,山区环境好,中药材产品质量高;第二,选择山区林下和坡地种植中药材,利用了过去无法利用的土地,不与粮食争地,同时还可治理裸露山坡,改善环境;第三,农户管理精细,产量高,效益好。
探索的结果使北京中药材种植区域由传统的平原种植转向山区种植。目前,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延庆、门头沟和怀柔等山区县,其中延庆县种植面积最大,达3.37万亩,其次是门头沟区和怀柔区,种植面积均达到上万亩。
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北京地区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而定,用价格杠杆进行调控。北京地区野生中药材达300余种,可进行人工栽培种,目前种植中药材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种有20余种。其中以黄芩茶,延长其产业链,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统一。
- 夏天宝宝三种皮肤病
- 孕产妈咪营养餐
- 滥用抗生素易引发小儿腹泻
- 更快更清晰更安全——解读宝石CT
- 如何辨别是否是老年痴呆?
- 打造国际示范心理援助模式——中科院罗劲研究员谈汶...
- 失眠安神食物
- 古代房中术秘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