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喜中有忧

  目前国内临床上不依从现行《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启动调脂药物治疗的比例接近一半;95%的调脂药物治疗符合启动药物治疗的相关标准,调脂治疗达标率明显上升,但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调脂治疗与国际上的新指南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日前,“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组公布了上述结论。这一研究是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牵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地市级医院共同完成的。

  ■血脂异常防治形势严峻

  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迅速升高。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这表明血脂异常已不再是临床医生启动调脂药物治疗的必要条件。

  这些接受调脂治疗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占61.4%,包括有冠脉介入或搭桥手术史患者(35.8%)和脑卒中患者(10.2%);还有周围血管病患者(7.5%)、糖尿病患者(31.8%)。这说明当前冠心病患者为现行调脂药物的主要使用对象,其中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施行介入治疗者所占比例最大,“调脂药物”正在向“二级预防药物”转变。

  另外,通过选择符合第一次调查(2000年)入选标准的512例患者,并采用与第一次调查相同的评价标准分析后发现,这次调查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治疗达标率显著高于2000年的(39%:26.5%,P<0.01)。

  另一结果表明,医生对约44%的患者没有遵照我国现行《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来启动调脂治疗,95%的患者符合包括美国2004年ATPIII最新报告在内的3个防治指南中的任何一个,但仍然有5%不能达到任一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或指南启动药物的治疗标准。这说明临床医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遵循指南所提出的建议,指南对临床医生的医疗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示我国现行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亟须修改或调整。

  各种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是:他汀类药物使用者最多,占84.0%,其次为贝特类(9.0%)、烟酸类(2.6%),以及其他调脂药物(包括海鱼油、普罗布考、泛硫乙胺、绞股蓝、脂泰安及降脂中成药等,占1.7%);两类以上调脂药物联合使用者较少,仅为2.7%。这种他汀类药物“一枝独秀”的现象一方面与此类药物的循证医学依据最多,更被临床医生熟知和认同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医生更多地把此类药物看作“二级预防药物”而不仅仅是“调脂药物”。另外,控制饮食的患者也接近90%。

  按照美国2004ATPIII最新报告中的不同危险分层计算LDL-C达标率,发现低危组达标率最高,为85.4%;极高危组最低,为2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达标率呈下降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1)。这表明我国临床调脂治疗水平与国际上的相关新指南还存在一定差距,相应防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武阳丰教授强调,临床医生如何制定更合理、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来提高达标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必须寻找更多的有效手段,包括药物剂量的合理调整、不同调脂药物的联合使用、新调脂药物的应用,以及增加其他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增加体力活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来防治血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