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染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黄汗也。
有得黄病已瘥,而将息失宜,饮食过度,犯触禁忌,致病发胃,名为犯黄候。
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发,膀胱急,四肢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
热邪在骨髓,而脑为髓海,故热气从骨髓流入于脑,则身体发黄,头脑痛,眉疼,名为
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热毒瓦斯在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
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
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
心脾二脏有瘀热所为。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
凡人着黄,五种黄皆同。其人至困,冥漠不知东西者,看其左手脉,名手肝脉,两筋中,其脉如有如无。又看近手屈肘前臂上,当有三歧脉,中央者,名为手肝脉;两厢者,名歧脉。看时若肝脉全无,两厢坏,其人十死一生,难可救济。若中央脉近掌三指道有如不绝,其人必不死。脉经三日,渐彻至手掌,必得汗,汗罢必愈。妇人患黄,看右手脉。
其人身热,眼青黄,视其瞳子青,脉亦青,面色青者是,其由脾移热于肝,肝色青也。
其人身热而发黄赤,视其眼赤,高视,心腹胀满,脉赤便是,此由脾移热于心。心色赤,故其人身热而发赤黄,不可治,治之难瘥。其人身热发黄白,视其舌下白垢生者是,此由脾移热于肺,肺色白也。其人身热发黑黄,视其唇黑眼黄,舌下脉黑者是,此由脾移热于肾,肾色黑也,故其身热而发黑黄也。
凡人先患风湿,复遇冷气相搏,则举身疼痛,发热而体黄也。
此由脾胃大热,热伤于心,心主于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故因名为发血。
此由瘀热在于脾胃,因而发黄,挟毒即下痢,故名为发痢。
此病由热伤于心,心主血,热盛则血随大便而下,名为血痔。
夫黄病皆是大热所为。热盛之时,必服冷药,冷药多则动旧癖。
黄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发黄胆,此皆由蓄热所为。热流小肠,小便涩少而痛,下物如沙石也。
黄病吐下之后,胃气虚冷,其人宿病有寒饮,故发吐。
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若下之,久久变为黑疸,面目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故知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当吐之则愈。其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不热,是其证明若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先吐之,沉弦,先下之。
谷疸之状,寒热不食,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为谷疸。虽下之,其腹必满,其脉迟故也。
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
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肾疸,四曰肠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体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
凡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其病,身面皆发黄,但立名不
胞疸之病,小肠有热,流于胞内,故大小便皆如柏汁,此为胞疸。
夫风湿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即小便或赤或白,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名
湿疸病者,脾胃有热,与湿气相搏,故病苦身体疼,面目黄,小便不利,此为湿疸。
《诸病源候论》相关章节:
- ……
 -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一
 -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十二
 -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当前内容)
 -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三
 -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