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浙江省中医药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全省共拥有中药材资源2756种,蕴藏量约10多亿公斤,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浙八味”以及薏苡山茱萸厚朴等药材由于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享誉海内外。多年来,浙江省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中医药生产企业和中药材集散地。浙江省磐安等地,中药材产业还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是推动浙江省中药产业化进程,提高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要求。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药材种质资源的流失,野生资源枯竭。由于缺乏对传统地道药材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致使浙江省许多优良品种如于术、笕麦冬等已绝种,白术元胡白芍玄参麦冬等地道药材种源严重退化。一些道地药材因受其他产区大面积发展的影响,市场和价格受到冲击,经济效益下降,生产逐渐萎缩,杭白芷、东贝等已濒临绝种。过度采集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许多被现代药理试验证明具有特殊疗效的野生药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如粉萆薢、铁皮石斛千层塔、菜、白花蛇舌草等正在迅速减少或消失,重楼八角莲阴地蕨垂盆草天门冬香附等已十分罕见。从省林业厅最近开展的浙江省林业中药材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在浙江省现有的2000多种中药资源中,已有100多种中药植物资源陷入濒危境地。同时,由于浙江省目前缺乏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机构,因而也难以对中药材优良品种进行有效保护。

  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不规范。浙江省中药材生产目前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为主,离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还有相当距离。药材种植处于药农自繁自用的状态,品种混杂、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术缺乏有效推广和应用,中药材种植中滥用化肥、滥施农药现象较为普遍,中药材农残、重金属检测超标现象时有出现。目前,全省已通过省级无公害中药材产地认定面积13.1万亩,仅占32%,通过国家论证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只有3个,基地面积仅为8430亩。药材原料初加工以农户自行处理为主,规模化加工企业少,加工条件简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意识淡薄,药材硫磺熏蒸、水分超标等现象严重,卫生质量指标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

  中药材深加工环节较为薄弱。目前浙江省中药企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缺少真正的中成药新产品,产品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产品处方雷同,疗效雷同,市场竞争力不够。饮片企业大多生产规模较小,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且受国内诸多药材市场低价饮片的冲击,产品销量不大。市场上的药材切片加工不规范,一些经营户在药材浸润过程,将药材在水中肆意浸泡,造成大量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流失,严重影响质量;加工场地卫生状况差,从事加工的人员无上岗证,药材切片质量普遍不好。除饮片加工外,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基本空白,优质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市场流通体系和产业化服务相对滞后。浙江省是中药材大省,目前已拥有磐安新渥中药材市场、磐安特产城、东阳千祥镇药材市场等多个市场,但这些市场普遍规范化程度较低,市场硬件设施落后,配套设施简陋,既无仓储设施和翻晒场地,也无质量检验室和停车场。同时市场信息不灵,生产销售与国内外大市场缺乏有效对接,中药材生产暴涨或暴跌的情况时有发生。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药农盲目种植造成经济损失时有发生。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是中药材生产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加强濒危药材品种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库。对浙江省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药材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浙江省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档案,确定重点保护物种名录,提出中药资源濒危和保护等级评价标准;二是要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加快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和推广,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示范开发园,收集、保藏国内外优新品种及名优野生中药材资源,提纯复壮道地中药材。三是要加强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开发筛选名、特、优、稀的中药材新品种,如白术浙贝母抗病品种、杭白菊高黄酮含量品种等,确定品系明确、性状优良、成分稳定的栽培品种。

  要强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品牌意识,加强对浙产道地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工作,在树立品牌的同时,要宣传品牌,利用品牌,尽快促进中药材产业从被动营销向经营品牌转变。

  建立特色品种深加工基地,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根据资源特色、市场特点和产业特征,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建成以“浙八味”和重要、珍稀中药材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并对基础设施、良种应用、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平衡施肥、节水灌溉、产品初加工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浙江省各大制药企业为依托,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建立中成药生产、饮片加工、天然药物提取加工、现代中药物流等基地。鼓励在药材主产地建立规模化的饮片加工基地。要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引导鼓励龙头企业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使医药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更好地带动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实施“科技兴药”战略,提高中药产品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开发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依靠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突破育种、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技术。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注重中药高级技工、中药材种植基层管理人员、中药高级研究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加强对中药材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首先要加强中药材生产的科研,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抓好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培育优良品种。二要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快高新技术、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药农种植水平。三要加强深度开发的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依托科技,搞好中药材深度开发,如中药功能性食品、中药材综合利用、提取物、中成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