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虚拟价值”之功能茶饮料
“王老吉”对国内饮料行业的贡献与启发,不能不讲,但在饮料行业五大类(碳酸、茶、、奶类饮品及功能饮料)中,“王老吉”这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却很难归入其中一类。因为“王老吉”虽然本质是茶,却走功能饮料的路线。所以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叫做功能茶饮料。
“王老吉”的性价比较低,在0.108升/元左右,甚至远低于碳酸饮料,这证明消费者买到的“实际价值”在付出的金钱中,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计算“王老吉”实际价值与虚拟价值的比例,也再次印证这一结论:王老吉的“实际价值”不到50%,另一大半都为“虚拟价值”。
同样以“虚拟价值”为主导,但王老吉并不像碳酸饮料那样,靠创造“无形感觉”来吸引消费者。
王老吉的“实际价值”,也不像碳酸饮料那样,主要体现在“口味独特”上,“降火的功能价值”才是主导。
而且,王老吉“降火的功能价值”,又类似于矿泉水“微量元素的健康价值”,属于一种“隐性价值”。也就是说,消费者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在生理上体会到“降火功效”,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
因此,王老吉“实际价值”中的“降火功能”,必须通过上层的“虚拟价值”,才能有效释放。
早期策略失败
要了解王老吉的崛起历程,就要先研究它早期的策略,而广告是最好的研究样本。
“王老吉”早期一个广告,描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为了喝一罐“王老吉”,想尽办法,不停拍打、脚踢冰箱,最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用屁股把冰箱门挤开。然后画面一转,大人们正津津有味地喝着“王老吉”,看着小男孩笨拙的姿态开怀大笑。广告最后落脚于“健康家庭,永远相伴”。
这则广告,凸现了王老吉早期的策略:希望为产品注入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突出其“健康”的形象。
虽然“王老吉”作为传统茶饮料,的确有健康功效,但健康是一个极其广大的概念,“王老吉”能为健康贡献的那一点点,实在微不足道。给一个功能小的饮料,带上一顶大帽子,其功能价值无法通过上层的“虚拟价值”,也就是“健康快乐”的消费概念释放出来。
谁会相信平均售价在3.5元左右一罐的王老吉,就能给你的家庭带来健康与快乐?这种虚幻缥缈的“虚拟价值”如何能让消费者相信?
消费者不买账,王老吉早期的销量当然也上不去。
成功转型
王老吉问世前7年,表现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02年,王老吉做出战略转型,将早期主打的“健康快乐”的大概念,缩小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小概念。
这种以退为进,将产品概念具体化、实际化的策略,为王老吉的“茶功能”找到一顶匹配的帽子,“降火概念”一时间深得人心。
王老吉下层“实际价值”的功效,开始通过上层的“虚拟价值”释放出来。
2002年,王老吉打出了“降火”茶饮品的第一则广告—“怕上火,喝王老吉”:不管你是汗流浃背地吃着热腾腾的火锅、烧烤、油炸食品,或忍受着阳光的炙烤,或通宵看球,来一罐王老吉,能解火降温。
广告采取“场景设定”手法,先告诉消费者在哪些场景容易上火,接着提醒消费者,喝一罐王老吉,就能起到降火功效,让你轻松享受美好生活。
紧接着,王老吉大规模发展“诚意合作店”,它们多为湘菜馆、川菜馆、肯德基及火锅店。任何有可能“上火”的地方,都会出现王老吉。于是,王老吉的“降火功效”一时传遍大江南北。
但王老吉真有那么神奇的功效?事实上,当我们“因环境因素”上火时,喝任何冰水都能立即“降温”,从而有种“降火的感觉”。
首先,向各位提一个简单问题:什么叫“上火”?
中医认为,上火乃阴阳失调,导致身体功能障碍,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环境和饮食不当,导致阳亢的现象,俗称为“实火”;另一种是因为人本身体质阴虚,导致表面阳亢的现象,俗称为“虚火”。
王老吉的药用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体的“实火”,但有中医师表明,“虚火”体质的人喝了王老吉,就要拉肚子。
其实,“上火”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讲,只是一个大概念,人人都知道上火,但没多少人知道上火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降火。
正是由于消费者的一知半解,给了“王老吉”无限空间。围绕“上火”的概念,王老吉精心打造“虚拟价值”,告诉消费者什么叫上火,为什么王老吉能降火。
不仅能扑灭因“环境因素”造成的“上火”,“王老吉”更进一步,又试图解决人们因“心情波动”造成的“心火”。
让我们先看看2006年“王老吉杯”广东省国际象棋锦标赛上的情形。棋手们聚精会神思考着棋路,但冷静的外表下,是一颗烦躁的心。陷入困境中的棋手们,渐渐开始抓破头皮,面红耳赤。
如何在气急攻心的情况下见招拆招?摆在棋手桌上的王老吉仿佛降火神兵,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情上的“火”,都能一并扑灭。而棋手们也乐意将自己的信念,转嫁到王老吉的降火功效上,喝一口王老吉,让自己心平气和,思绪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