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打造重庆中药科技基地3年后实现产值200亿

  2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庆)基地建设方案》正式通过科技部批准。今后3年,重庆计划投资10.55亿元,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万亩,覆盖34区县,实现中药工业产值200亿元。

  建设五大中药科技体系

  市科委社发处透露,在5年的建设周期内,重庆拟总投资10.55亿元,建立和完善重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五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中药材生产、中药制药开发生产、中药商业网络和中药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以打造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同时,在商业网络体系方面,则重点发展壮大以太极集团、和平药房、时珍阁等为龙头的物流配送,零售商业网络体系,使重庆逐渐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中药产品交易中心。

  启动10个国标产业基地

  根据规划,重庆将建成8个中药创新药物、制药制剂工程技术中心,完成约20个创新中药的研发。

  在中药农业方面,则将重点打造、、丹皮白术等21个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培植)基地,使三峡库区、渝东南等地的34个区县形成中药材生产产业带,建成10个国家GAP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使重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00万亩。

  在中药工业方面,将重点培育以涪陵太极为首的10个以上大中型龙头企业,建成以中药制药为主的“太极工业园区”。争取到2010年,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中药工业占全市医药工业比重的50%以上。

  相关链接:

  科技部批准重庆建国家中药产业基地

  记者李志峰

  《重庆日报》2007-8-31报道

  预计2010年实现中药产业总产值200亿元

  记者昨日从市科委获悉,科技部日前正式复函批准我市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庆)基地。市科委有关人士称,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市中药现代化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发展。

  中药资源丰富

  重庆具有悠久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历史,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区位优势,自古即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生产基地之一。自2001年启动“优质中药材百万工程”以来,我市黄连青蒿半夏、丹皮、白术、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50多万亩。

  此外,良好的中药工业基础、科技创新平台的长足进步以及中药服务网络的日趋完善和良好的产业环境也是我市获得批准的重要原因。

  发展道地优势药材

  重庆具有中药种植的传统历史,石柱黄连、垫江丹皮、巫溪川党、江津陈皮、酉阳青蒿等道地药材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方案提出,基地建设将建立现代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以“中药资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重点发展黄连、青蒿和冬虫夏草等21个重庆优质道地药材、贵重中药材品种的药材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建立10个符合国家中药材GAP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此外,对我市现拥有的、、浓缩等近20个特色中药产品,将继续推进与完善工业结构体系。

  培育龙头企业

  我市现有中药生产企业4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资产总额110亿元。2006年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8.3亿元,生产中成药2.75万吨。主要龙头企业包括太极集团、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庆)基地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基地建设将重点培育10—15个大中型龙头企业,建设1个中药工业园区,建成10条先进技术集成的中药生产线。预计到2010年,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

  方案还提出,基地的建设要依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创新力量和技术支撑。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和种植示范基地。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高校均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教授,以及开展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二级学院和研究机构。

  建立“五大体系”

  据了解,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10.55亿元,其中国家支持9000万元,重庆市地方政府及企业自筹9.65亿元。

  根据方案,到2010年,将建立和完善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五大体系”,即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制药开发生产体系、中药商业网络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以“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高科技”为特点的重庆现代中药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