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本品为次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多为野生,现已有家养。原动物主要仅一种。目前商品分二种:主产于湖北湖南者脚黄色,主产于江苏一带者,脚为赤色。一般认为苏蜈蚣品质较佳。

  [原动物]

  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us L. Koch-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oidea ,唇足目Chilopoda,蜈蚣科Scolopendridae

  陆栖多足类动物。体长6~13厘米,宽5~11毫米。头板为

  杏仁形,窄端向前方突出,其长约为第一背板之1.5~2~2.5倍。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有一对触角,17节,基部6节毛少,单眼4对,头部腹面有颚肢一对,其底节内侧有一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其中前两枚相连,颚肢齿板前端亦具5枚小齿,内侧第1、2、3靠拢。身体自第二背板起为墨绿色或暗绿色,末板之颜色较其它各节不甚淡,背板自2~19节各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足均淡黄色,步足21对,足端黑色,尖端呈爪状,适于抓附,末对附肢基侧板后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

  为夜行性肉食动物,喜栖居于潮湿阴暗的地方。

  分布于我国各地,极为普遍。

  [采制]

  4~6月间蜈蚣腹中无卵,此时捕捉较宜。捕捉后,用两端削尖的长竹片,插入头尾两部,晒干即得;或先用沸水烫过,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药农冬季埋诱引物(鸡毛、鸡骨头等)于土中,诱蜈蚣在此繁殖,翌春捕捉。

  [炮制]

  微火焙黄,去掉头足,剪段即成。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蜈蚣的干燥全体。

  [名称] 蜈蚣Scolopendra 别名:百足虫、金头蜈蚣、千足虫(陕西)、百脚(江苏、浙江)。

  [产地及销售习惯] 主产于湖北襄阳、宜城、孝感,浙江嘉兴、海宁、桐乡,湖南澧县、临澧,安徽阜阳、蚌埠、寿县、滁县,河北信阳、南阳,江苏苏州、无锡、吴县,陕西安康等地。以湖北、浙江产量最大,销全国各地,以华北、东北为主。

  [化学成份]

  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6厘米,宽0.6~1.0厘米。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最后一节称尾脚,细小。头部为红褐色,有触角及毒钩各一对。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二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每节有足一对,黄色或红棕色,向后弯曲,最后的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商品中常将蜈蚣扎在竹片上,常排列成板状,或捆成束。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以身干、条长、头红、身黑绿、腿须完整者为佳。

  湖北、湖南产者形态与前种完全相同,仅头色较深,腿呈淡黄色,同等供药用。

  [效用]

  [性味] 辛、温。有毒。

  [功用] 祛风,镇痉,解毒

  [主治] 惊痫抽搐、痉挛、破伤风、肿毒瘰症,蛇咬伤等症。

  [用量] 1.6g~5g。

  [禁忌] 阴虚者及孕妇忌用。

  [附注]

  市售蜈蚣除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外,并发现有同属蜈蚣S. Centipede亦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