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蜕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蛇蜕的原动物极多,凡银白色或淡棕色者均可入药,目前商品多是乌风蛇、黑眉锦蛇及锦蛇的蜕皮。

  [原动物]

  1.黑眉锦蛇 别名:黄长虫、慈鳗、黄颔蛇

  Elaphe taeniurus Gope-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游蛇科Colubridae

  陆栖的爬行动物。全体呈圆柱形,长约1.7米。缺少附肢,也没有独立的颈部,躯干与尾部以腹面横裂状的泄殖腔孔为界。全身被复鳞片。头部为成对的大鳞。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外缘包至头侧,长为前额鳞长的一半。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和额鳞的缝线要长些。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自吻端至额鳞前缘的长还要大些。鼻孔圆而大,位于两鼻鳞之间。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片或3片,不与额鳞相接。眼后鳞2片,少数为3片,前颞鳞2片,个别有1或3片,上面一片甚小。后颞鳞3片,少数为2片,上唇鳞9片,偶有8片或10片者,第4、5(或第5、6片)入眼。前颏鳞比后颏鳞稍宽而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下唇鳞11片,第7片最大。体鳞25~25~19行,少数有23~23~19行或26~25~19行。其外侧的7行鳞片光滑。余有微弱起棱。腹鳞233~259片;尾下鳞84~111对。

  背面呈橄榄色,有4条黑色纵纹。自颈向后呈绳梯状斑纹。每纹中间有1~2鳞长的间隙。梯状纹向后渐次缩小。体侧的黑色纵线在前呈不规则的黑斑点,到后半部黑斑渐次放大,成高约4~4.5鳞宽的黑色纵带,向后再渐次增高。黑带中间每隔4鳞有白色小点3~4个,垂直排列。至尾部成4条黑线,位于体侧及腹鳞外缘。尾背黄色,尾下及体侧淡黄色。头部褐黄色,从颊鳞至最后的两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状如黑眉。上下唇鳞及前后颏鳞,腹鳞的前20余片均呈淡黄色。

  喜生活于家室内,以老鼠、麻雀、昆虫及蛙类为食。性凶暴,扰乱时昂首张口,"呼呼"发声。卵生,产卵在石块泥土底下,或房屋墙基的洞穴内。

  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为圆筒形的半透明皮膜,多少碎断。完整者长30~60厘米。常压扁或稍皱缩。背侧银灰色,有光泽,具菱形或椭圆形鳞片。腹面有一排横长的椭圆形鳞纹。内面平滑而富光泽。质轻柔,易破碎。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以色白、皮细、条长、粗大、整齐不碎、无泥沙杂质者为佳。由蛇上剥下及受雨露侵蚀腐烂之皮不能入药。

  [效用]

  [性味] 咸甘、平。

  [功用] 祛风湿,明目。

  [主治] 惊痫、咽喉肿痛、疥癣、目翳等症。

  [用量] 3.5g~7g。

  [禁忌] 体虚弱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