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s五里近,臂?肩?k巨骨当,天鼎扶突禾?s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外前廉,上肩,出?k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s,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痢中,宜调则调;带下,可止则止。润肠通秘,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治出坡仙,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而加减随宜,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
主肩膊肘腕酸疼,?[目佴佴,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
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目视佴佴,?^疟。
肘上七寸,?肉端,肩?k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得过三、五分。
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手阳明、阳?F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灸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六呼。』
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唐鲁州刺史库狄?路绫裕?不能挽弓,甄权针肩?k,针进即可射。
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F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明堂》灸三壮。
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
主暴喑气哽,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
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哽。
禾?s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罚?面痒浮肿,风动叶落,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范嗵椋?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