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胃脘痛
(《保命》) 治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上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痛止,与。(见伤食。)
煮(《洁古》) 治饮食过多,心腹胀满,胁肋走气, 癖刺痛,如神。
上入白面二两,同研匀,,如桐子大。滚浆水煮十二丸,滤入冷浆水内,令沉冷,每用时用浸药冷浆下一丸,一日十二时尽十二丸,以微利为度,不必尽剂。
本汤(洁古) 治大实心痛,大便己利,宜以此撤其痛也。
本(半两) 苍术(一两)
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半盏,温服。
(《活人》) 治寒厥暴心痛,脉微气弱。
上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三因》) 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去节,汤浸,焙) 桂心 芍药 细辛(去苗) 干姜 甘草(炙。各七钱半) 半夏 香附(各五钱)
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黄,量虚实加减。
(《金匮》) 治九种心痛。
附子(炮,二两) 生野狼牙(炙香) 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两)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金匮》)
蜀椒(一两) 乌头(炮,二钱五分) 附子(炮,半两) 干姜(炮,一两) 赤石脂(二两)
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疾未已,稍加服。
(《金匮》)
上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金匮》)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见中风。) (见中寒。)
罗谦甫治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本丰肥,奉养高粱,时有热证,友人劝食寒凉物,因服寒药。至元庚辰秋疟发,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热物。疟病未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医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间,劳役烦恼过度,前证大作,请予治之。诊视脉得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不泽,情思不乐,恶人烦冗,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呕吐酸水,每发作冷汗时出,气促闷乱不安,须人额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冤。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热则已。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此方。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干姜(炮,一钱半) 草豆蔻 益智仁 拣参 甘草(炙) 官桂 白芍药(各一钱) 吴茱萸 陈皮 白术(各五分)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寒,故以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热,治客寒犯胃,为佐。脾不足者,以甘补之。炙甘草甘温,白术、陈皮苦温,补脾养气;水挟木气,亦来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热以退寒水,芍药味酸以泻木来克土,吴茱萸苦热泄厥气上逆于胸中,为使。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三服大势去,痛减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远少丹服之,喜饮食,添肌肉,皮肤润泽。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引气下行。
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东垣) 治客寒犯胃,热亦宜用,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钱四分,面裹煨热,去皮) 吴茱萸(汤泡去苦) 益智仁 (炒。各八分) 身青皮(各六分) 神曲 姜黄(各四分) 生甘草(六分) 桃仁(去皮,七个) 半夏(汤泡七次,一钱) 泽泻(一钱,小便利减半,一作一分,疑误) 麦 (炒黄,一钱半) 炙甘草(六分) 柴胡(四分,详胁下痛多少与之) 人参 黄 陈皮(各八分)
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为极细末,同研匀,汤浸炊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送下,食远,旋斟酌多少用之。
(见伤寒往来寒热。) (见伤寒潮热。) (见痰饮。) (见积聚。)
(见积聚。)
(《统旨》) 治痰积作痛。
南星 半夏(各一钱半,俱姜汤泡) 香附 枳壳(麸炒) 青皮(醋炒) 木香 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砂仁 山栀(炒黑)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气攻痛者,去南星、滑石,加浓朴、玄胡索各一钱;痰甚,加白螺狮壳烧灰一钱,临服入。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丹溪) 治痰饮心痛。
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 栝蒌仁(带瓤同研)
上以海蛤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
(《统旨》) 治火痛。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一钱,姜汤泡七次) 草豆蔻仁(捶碎)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夜多盗汗。常服补益气血,安镇心神。
山药(姜汁炙)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 远志(去心,妙) 黄 (各一两) 人参 桔梗(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煨,二钱半) 辰砂(三钱,另研) 麝香(一钱,另研)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下。
加味(《统旨》) 治七情郁结,心腹痛,或因气而攻痛。
蓬术 青皮 香附(俱米醋炒,各一钱半) 玄胡索(一钱) 姜黄(一钱) 草豆蔻仁(八分) 三棱(炮七分) 桂心(五分) 益智仁(七分) 陈皮(八分) 藿香(七分) 炙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死血胃脘痛,加桃仁、红花、各一钱。
(并见气。) (见伤寒蓄血。)
(《经验》) 治妇人心痛气刺不可忍。
上为末,每二钱,用黄醋一杓熬,再入水一盏,煎至七分,热服。
(《奇效》) 治心脾气痛。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温热酒调下。
(三方并见虫。) (见伤寒蛔厥。)
(《金匮》)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见伤寒渴。) (见发热。) (见痰饮。) (见郁。)
(东垣) 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 益智 砂仁 浓朴 甘草 干姜 姜黄(各二分) 黄 陈皮(各七分)人参 泽泻(各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术(东垣) 治寒热所客,身体沉重,胃脘痛,面色痿黄。
麻黄(一钱) 桂枝(五分) 杏仁(十粒) 草豆蔻仁 半夏 泽泻 炒曲(各五分) 苍术(三钱)陈皮 白茯苓(各一钱) 猪苓 黄 (各五分) 炙甘草(二分)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
桂 大 大(三方,并见《伤寒》。) (见泄泻。) (见伤寒。) (见劳倦。) (见黄胆。) (即加白术二两,见伤食。) (见伤食。) (见发热。) (见痰饮。) (见发热。) (见虚劳。) (见反胃。) (见中气。) (见呕吐。) (见痰饮。) (同上。) (见大便秘。)
附方
(《奇效》,下同) 治九种心痛。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橘皮煎汤送下。
治冷气攻冲,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 干姜(炮) 姜黄 辣桂 檀香(以上各四钱) 甘松(洗,焙) 白芷 天台乌药 甘草(以上各八两) 香附(一斤) 白豆蔻仁(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细嚼,用下。
加乳香,治阴阳不和,心腹刺痛。(方见气门。)
治热气乘心作痛。
五灵脂(去砂石,炒) 玄胡索 没药(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是蛔心痛也,宜速疗之。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七分盏,调和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半钱。
治男子妇人心气痛不可忍者。
上用晚蚕砂为末,滚汤泡过,滤清汁服之,不拘时候。
治男妇急心气疼,禁了牙关欲死者,可急救。
上将隔年老葱白三五根,去皮须叶,捣为膏,将病患口斡开,用银铜匙送葱膏入咽喉中,用香油四两灌送葱膏,油不可少用,但得葱膏下喉中,其人即苏,少时将腹内所停虫病等物化为黄水,微利为佳,除根永不再发。
《》治一切心痛,不问新久,并宜服之。
上用生地黄,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溲面作FS 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守宫,后不复患矣。(食冷淘不用盐。)
(丹溪) 治痰积胃脘作痛。
白螺壳(火煨) 滑石(炒) 苍术 山栀子 红曲(炒) 香附(童便浸) 南星(煨裂,各一两) 枳壳(麸炒黄) 青皮 木香 半夏 砂仁(各半两) 桃仁(炒,去皮尖,三十枚)
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并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麻黄(东垣) 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不可忍。(见腹痛。)
(《正传》) 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吐呕,脾疼等证。
白术(三两) 枳实(麸炒黄色) 苍术(米泔浸三宿,焙) 猪苓(去黑皮) 麦 面(炒黄) 神曲(炒微黄)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白螺壳( 。各七钱) 缩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莱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 栝蒌仁 浓朴(姜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 甘草(各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