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论

《症因脉治》在线阅读中医诊治书籍在线阅读

秦子曰∶胃脘痛,在胸之下,脐之上,两肋中间;但心胞络痛,同在心下脐上,极难分别。大抵痛而能饮食者,心胞络痛也。痛而不能饮食者,胃脘痛也。二经之痛,俗名心头痛,此症内伤者多,外感者间或有之。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七条,即古名九种心疼也。

外感胃脘痛

(风寒、暑热)

【外感胃脘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饮食积,卒然暴痛之症也。若时令暴热,心下忽绞痛,手足虽冷,头额多汗,身虽恶寒,口燥舌干,大便虽泻,溺色黄赤,此湿热所伤之症也。

【外感胃脘痛之因】其人中气向寒,偶触时令之寒,则寒凝胃口而痛。若内有积热,外遇湿热,两热蒸酿,则热壅胃口,亦成胃痛之症。

【外感胃脘痛之脉】或见浮紧,寒邪在表。或见沉弦,寒邪入里。或见浮数,表有热邪。或见沉数,里有热结。

【外感胃脘痛之治】宜分寒热二条。寒痛者,先用,兼散外寒;后用,以温内寒。热痛者,先用神术,以清外热,后用,以清里热。言寒则风亦在焉,言热则暑湿燥火皆在焉。

白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川芎 白芷 枳壳 浓朴 苍术 麻黄 干姜 肉桂

浓朴 砂仁 甘草 陈皮 干姜 白豆蔻人参 姜黄 益智仁

神术

苍术 防风 甘草 石膏 知母 浓朴 广皮

山栀 草豆蔻 半夏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内伤胃脘痛

【内伤胃脘痛之症】不因外感六淫,偶或伤于饮食,填塞太仓,胸前闷痛,此食积症也。

痛则多汗,此积热症也。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饮则甚,此积冷症也。遇气即发,或攻注作痛,或凝结作胀,此气滞症也。日轻夜重,或唧唧作声,得寒则痛,得热暂缓,此死血痛也。呕吐清水,面上白斑,唇红能食,时或吐蛔,此虫积症也。故云内伤之痛有七。

【内伤胃脘痛之因】饮食不节,伤其胃口,太阴升降之令,凝结壅闭,则食积之痛作脾胃素弱,日饮水谷,不能消受,停积中脘,则成痰饮而痛;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膏粱炙爆之热,日积于内,热久成燥,积热之痛作矣。胃阳不足,冷冻饮料内伤,阴寒凝结,阴积冷之痛,作矣。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宜行,则气滞而成痛。血分素热又喜辛辣之物,以伤其阴血,则停积于中,而成死血之痛。湿土主生生之令,饮食不谨,湿热内生,则虫积而成痛矣。

【内伤胃脘痛之脉】沉实有食,沉滑多痰,数大为热,迟缓主寒,气滞脉沉,死血涩

【内伤胃脘痛之治】宜平胃散出入主治。若食积痛,用治之。痰饮痛者,、丸。气滞而痛者,。死血作痛,红花。有下症,。虫积痛,

平胃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京三棱 枳壳 浓朴 广皮 甘草

二方见痰症。

见齿痛。

大黄 黄芩牵牛 薄荷 川芎

豆蔻 吴茱萸 益智青皮 姜黄 麦芽 神曲 半夏 甘草

苏子

紫苏子 半夏 前胡 浓朴 甘草 陈皮 沉香

红花 桃仁 当归赤芍药 泽兰叶 楂肉 丹皮 山栀

桃仁

桃仁 大黄 甘草 桂枝 芒硝 枳壳 归尾

麦芽 神曲 陈皮 甘草 京三棱 莪术 槟榔 芜荑 鹤虱 使君子

苍术 浓朴 半夏 广皮 枳壳 鲜麦芽 楂肉 香附 槟榔 干葛 莱菔子

共为细末,多冲、竹沥,拌湿晒干,研细末。调服。

三棱 莪术 槟榔 枳实 香附 海石治上部癖积,加苍术、浓朴;治下部癖积,加青皮、枳壳。

栀连二陈汤加竹茹、干葛 治呕吐作痛。

治痰癖作痛。

胃痛,要分别常痛、不常痛二条;又要细详若何痛重,若何痛缓。若饮食即痛,时常气嗳,此伤饮食也,用家秘。若痛而呕恶,吐出痰涎稍减,此痰饮痛也,平胃。

胃脘有块,常痛不休,癖积痛也,家秘消坚散。时作时止,痛而汗出者,火也。热而无滞者,清火为急,清胃汤;热而有滞者,消滞为先,栀连保和散。遇夜痛甚,逢冷即痛,按之有形,或饮食入胃,从半边而下,此瘀血痛也,先用三棱丸,后用。痛而能食,得食痛减,常下虫积者,平胃散加使君子。胃中有形,按之痛极,每夜发热者,此胃痛也,凡见痛症,须防发毒,无论胸胁腰背,皆要按其痛处,若按之愈痛,每夜发热,要防内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症因脉治》.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症因脉治》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