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之脉诊
脉诊
(一)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象与心脏的活动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人血管,形成脉搏,而血液行于脉中,除心主血脉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由各脏腑协调配合才能正常。如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等。可见脉象的形成与各脏均有密切关系,因而脉诊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常用“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此处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所在,是脉之大会,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能在这里有所反映。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5-3),通常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其临床意义大致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脉候肾。脉诊时以环境安静,医展患双方气血平和为佳。患者将前臂平伸,掌心向上,腕下垫脉枕。医生切脉时,用左手按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病人的左手。布指时,以中指定关位,食指切寸位,无名指切尺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切按脉体,布指疏密,应根据病人手臂长短而调整。诊脉时用指力轻切在皮肤上称为举,即浮取或轻取;用力不轻不重称为寻,即中取;用重力切按筋饬骨间称为按,即沉取或重取。如此脉分三部,每部有轻、中、重取三法,共称三部九候。脉诊时,医生以正常的一呼一吸(即一息)作为时间单位去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一般一息四五至。{切脉的时间必须在1分钟以上。
(三)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神、有根”。有胃即从容、和缓、流利为主要特点,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强盛和营养状况的良好;有神以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为主要特点,反映病情轻浅或病虽重而预后良好;有根L》以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反映肾气犹存,生机不息。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标志。平脉可由于人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但总以有胃、有神、有根者为平脉范围。此外,,旌床所见少数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此名“斜飞脉”;也有脉见于腕部背侧的,此名“反关脉”,均为脉道位置的生理变异,不属于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