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发背五脏毒蕴成,七情六郁外邪并。
背虽膀胱、督脉所主,然五脏所系于背。或醇酒浓味、或郁怒房劳,以致水枯火炎,痰凝气滞;或被外邪与毒相搏,随处发生。
肩下脊上脾家毒,
发在肩下脊上,乃因饮食感毒。广一尺,深一寸,虽溃在骨,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内服,外用,恐毒奔心,大要服药截住。如通脊背肿者,不可救。
偏右莲蓬子内生。
莲子发,生于右胛中,外如莲蓬,内有子孔,恐其毒奔入心,大要用加芩、连、黄柏、荷盖散之,不令攻心,渐消可治。通背肿者危。
偏左初起汗即散,
胛发,生于左膊间,初起可用灯火点破,内服追疔汤,汗之即散。
左搭右搭肺肝情。
右搭肩发,骨上生者,以动之处可治,若串左肩难治;左搭肩发,骨上生者,以动之处可治,若串右肩难治。二证内服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恶散,或绵絮烧灰为末糁之,干者,麻油调搽。
脊中蜂窠防膜透,
蜂窠发,正当脊心,形如蜂窠,有孔在上者不宜,最为反证,宜托里散加菊花,生肌定痛,防毒攻心,难治,因心火未发故也。
对心火毒太相凌。
对心发,极重。因心火盛而热气会生于此,其毒壮盛走暴,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
散走流注风热盛,
散走流注发,毒瓦斯乘风热而走,急宜疏风定热治之,则气自息。若流注于手、脚、腿者,必死无疑。
气食阴虚龟见形。
此发头尾俱尖,四边散大,如龟之形。因饮食所致,而气食相关,合阴虚而成之。气虚而散者,所以开口而阔,急服托里补药。
肾俞湿热单生发,房怒兼之双发平;
肾俞发,因受湿并怒气、饮热酒,伤于内肾,流毒肾俞生疽,急用药解内肾之毒。若肾经见有湿热,更加房劳、郁怒过度,则两肾俞穴生发。阳发于外者,可治;阴发、痰发伤肾膜及脓稀者,死。又有肾俞一发,胛骨上一发,肩膊上又生一发,亦胃之双发。
漫肿难治 肿易,
肿发热,疼痛色赤,作渴,脉滑数有力,先服,后用;漫肿不热,微疼色黯,作渴,脉数无力者,肾虚也,托里散。少食者,加姜;晡热阴虚者,加参、术,或;恶寒热,四边渐大者,阳气虚也,单、;小便频数者,。初起食少者,邪盛脾亏也,急用救之。今俗专用赛命丹、,施于因怒、因饮食毒及肥人则可,若瘦人及因欲火者,反烁阴作渴致泄,或血涩毒瓦斯不行。惟初起或一服之则可。凡 肿,气血胜毒易治;漫肿,服托药不应者,乃毒胜气血,死在旬日。或已发出而不腐溃者,须急用托里药,兼补脾胃,不应,死在二旬。若已溃而色不红活者,用托里散加参、 、肉桂及补脾之药,却不能生肌,疮口黯,晕大而不敛,乃脾崩也,死在月余。
总论中间法可凭。
表证内托发汗,里证内疏通,在经和解。体虚者,未溃托里消毒;已溃托里温补。详前总论。
《医学入门》相关章节:
- ……
- 外集·卷五 \ 外科
- 痈疽总论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腮 瘰 痰核 瘿瘤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当前内容)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生疮)妇人阴疮(附交接出血) 附骨疽(附腿上寒湿疮) 杖疮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脚背发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疮 寒冷疮 冻疮 手足皲 蜗疮 HT 疮 浸淫疮 白蛇缠 汤火疮 肥疮 疣疮 漆疮 竹木刺 折伤 破伤风
- 外集·卷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