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小儿伤寒夹惊食,
治与大人无异,所异者,夹食、夹惊而已。杂病亦然。
阴阳表里大科同;伤寒左额青纹现,肢冷无汗惨颜容;
钱氏云∶男子面黄体重、女子面赤喘急,其呵欠烦闷,手背热,人迎脉盛则一也。
若手足温又有汗,面光发热是伤风;
亦左额青纹,与人迎脉盛。
夹食肚热兼呕逆,右额角青似小葱;
右额角青筋,发热,头额肚腹热甚,或兼呕肚腹痛者,伤食也。如伤寒夹食者,加青皮、紫苏,或合,便闭加大黄。如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寒热如疟,恶心少食者,。
夹惊手掌心有汗,青纹先见额当中。
额正中青纹,面色青红,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夜睡不安,手络脉微动,发热者,惊热也,脱甲散、、或人参,加、蝉蜕、南星、全蝎、白、麻黄。便闭加,调,或温惊丸。
惊轻者,先发表而后安心神可也。
伤寒表初喜隈暖,
伤寒恶寒,初起未发热时,喜隈人藏身密衣被;若发热者,昼夜不止,俱宜量体汗之。大概太阳证见,羌活;阳明证见,;少阳证见,。
里热掀衣便不通;
入里内热者,必扬手掷足,口中气粗,壮热作渴,大便不通,方敢与,或微下之。
大概太阴证见,羌活加枳实、浓朴;少阴证见,羌活冲和汤加桔梗、知、柏;厥阴证见,羌活冲和汤加川芎、柴胡。有表复有里,及惊风证见,加羌活、天麻、姜蚕、白附子、蝉蜕。
额冷肢厥面色惨,泻青阴病里虚空。
、;甚者,。
汗吐下温俱从缓,免动惊痰与蛔虫。
伤寒温补太过,以致生痰,变作惊风者有之;或汗下凉药太过,以致胃寒,变成慢惊及蛔虫上攻者有之,危哉!
初起仍喜隈人引衣,恶风故也。凡伤风治与伤寒亦同,但伤风有汗,只宜解肌。身热咳嗽,声重气促,体弱者,;咳热盛者,;发热盛者,、;壮热者,。此伤风表药,不可误用麻黄。
入里能食渴且烦,便闭大黄方可灌;
入里与伤寒亦同,但伤风能食为异。如烦渴,二便赤黄者,合小;二便闭者,;风热内实者,。风与滞血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者,∶没药、大黄、枳壳、桔梗各二分,木香、甘草各一分,姜煎服。
兼脾肢冷吐泻攻,益黄补后大。
风主肝,兼脾则必四肢清冷,吐泻不思乳食,不渴者,当先以或补脾,后以发散;如身热能食作渴者,当先以大或发散,后以益补脾。如作喘胀者,兼用;虚渴者,兼用。
肺喘心惊肾畏明,各脏见证根据此断;
兼肺则喘息,兼心则惊悸,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药选用。
寻常感冒必从轻,暑湿大科尤可玩。
《怀幼书》云∶双能治风寒暑湿劳倦,然贵加减得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