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燥之剂

《医方论》在线阅读中医方言书籍在线阅读

琼玉膏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化服。

燥者,燥烈也,不能滋润也。喻嘉言作凉字解,予于《医醇剩义》中已详论之。如之润燥亦善策也,人参、地黄气血并补,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宁心而补土,则水升火降,而

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 桂枝三两 人参 阿胶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一斤 麦冬(去心) 麻仁半斤(研) 大枣十二枚

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或疑姜桂之辛温,恐不可以润燥,不知此方仲景原为伤寒脉结代,余邪未解者而设。故温散与清润并行,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粳米三合

半夏之性,用入温燥药中则燥,用入清润药中,则下气而化痰。胃气开通,逆火自降,与徒用清寒者,真有霄壤之别。

活血润燥生津汤

白芍 熟地一钱 天冬 麦冬 栝蒌各八分 桃仁(研) 红花五分

生津养血,本润燥之正法。但桃仁红花虽云活血,恐其破血耳。

清燥汤

黄 一钱五分 苍术(炒)一钱 白术(炒) 陈皮 泽泻五分 人参 茯苓 升麻三分 当归(酒洗) 生地 麦冬 甘草(炙) 神曲(炒) 黄柏(酒炒) 猪苓二分 柴胡 (炒)一分 五味子九粒

每服五钱

方名,而所用之药,乃有二术、陈皮黄柏神曲等。以此清燥,非抱薪救火乎?

不知此症之要,全在肺金受湿热之邪一语。盖热为积湿所化,湿不去则热不清,徒用清滋,留湿即以留热,故毅然用燥湿之品,使湿去而热亦清,此其所以为清燥乎?

滋燥养荣汤

当归(酒洗)一钱 生地 熟地 芍药(炒) 黄芩(酒炒) 秦艽一钱 防风 甘草五分

若大便风秘,便可用秦艽防风;若大便如常,盒饭减去。风药善走与火铄肺金不宜。

搜风顺气丸

大黄(九蒸九晒)五两 火麻仁 郁李仁(去皮) 山药(酒蒸) 山茱车前子 牛膝(酒蒸)二两 菟丝子(酒洗) 独活 防风 槟榔 枳壳(麸炒)一两

蜜丸。

此不过因大肠秘结,以之润肠通气耳,乃本方自注∶“久服则可百病皆除。”安有大黄槟榔之峻下,而可以常服者乎?

润肠丸

大黄 归尾 羌活五钱 桃仁(研) 火麻仁(去壳)一两

蜜丸。

此以通为润,非专于清润也。伏火燥结,得涤荡而始清,不待润而燥自除矣。

通幽汤

当归身 升麻 桃仁(研) 红花 甘草(炙)一钱 生地黄 熟地五分

虽云病在幽门,亦无专治幽门之药,不外调和气血,开通胃府,清升浊降,而上下自安。

惟不用香燥攻下,最为有识。

韭汁牛乳饮

牛乳

等分,时时呷之。

祛瘀生新,又能开通胃气;牛乳补血润燥,兼通大肠。不用辛热,劫阴伤津,洵为良法。

黄汤

黄 熟地 芍药 五味子 麦冬三两 天冬 人参 甘草三钱 茯苓一两

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

气血并补,敛阴生津,极为有力。惟方既有五味,不必再加乌梅

消渴方

黄连 天 生地汁 藕汁 牛乳

黄连花粉为末调服。

治胃热消渴,无花粉宜重用,黄连当用胡连,盖川连但能泻心火,生津止渴不如胡连之为佳也。

地黄饮子

人参 黄 (蜜炙) 甘草(炙)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枇杷叶(蜜炙) 石斛 泽泻 枳壳(麸炒)

等分,每服三钱。

此方妙处在清金润肺,以益水之源;又有泽泻、枳壳以泄郁热。斯渴止而烦躁亦除矣。

白茯苓丸

茯苓 黄连 花粉 萆 熟地 人参 覆盆子 玄参一两 石斛 蛇床子七钱五分 鸡 三十具

蜜丸,送下。

金水俱伤,方成下消。蛇床子燥烈如火,万不可用,即鸡 之消导、磁石之镇坠,皆非此症所宜。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

桑白皮一斤 地骨皮三斤(合煎) 生地汁五升 麦冬汁二升 生 竹沥三升 生姜汁 白蜜一升 枣膏一升 牛酥三合

颇有清肺化痰、除热止咳之力。但久虚者恐其滑肠。或再加茯苓、怀药、苡仁等,培土正以生金也。

治久嗽方

白蜜二斤 生姜二斤(取汁)

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姜汁,微火熬,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则止,每含如枣大一丸,日三服。

肺有伏寒,久咳不止者可用。若阴虚者不宜。

猪膏酒

猪脂 姜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 酒五合

分三服。

不过有此一法耳,若欲以此取效,吾恐其不能也。

麻仁苏子粥

火麻仁 紫苏子等分

洗净,合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啜。

气血亏虚,不可通利,惟此润导之法最宜。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方论》.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医方论》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