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心理援助手册之孩子篇

  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

  1.如何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亲?

  天灾人祸,失去孩子的父母亲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痛失亲人的巨大悲痛面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亲:

  ⑴让这些父母有足够的宣泄途径,以免过大悲痛的积压造成身体的损伤和精神的崩溃;尽可能营造与周围的朋友呆在一起的环境,互相陪伴共渡这段困难的时段;⑵尽可能的多休息,多主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救助活动,不要让自己长时间独自沉浸在悲痛之中,在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寻求帮助,不要试图封闭自己和独立面对;⑶与周围的民众一起分享他们对于地震的感受,彼此的交流更有助于自己情绪情感的发泄;⑷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灾难无法改变,要通过沟通,灌输给他们明确的态度:活着的人就是力量和希望,为了悼念已经逝去的朋友和亲人,幸存者更应该坚强的活下去。

  2、地震之后,学龄前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家长该怎么做?

  年幼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程序和环境转变的影响;他们最依赖他人,也最容易受到主要照顾者的反应所影响。此外,这个年龄的儿童也没有足够的思想、语言或情感能力去应付这些状况。在灾难发生之后,学龄前的可能会出现如下的反应:

  睡眠与如厕时间的错乱·对大声或不寻常的声音、震动有惊吓反应;过度警觉·僵直(身体突然不能动)

  急躁,无缘由的哭泣·丧失已习得的语言与动作能力·退缩、害怕分开,黏着家长·对造成灾难相关的事情(如影象或身体感受)有逃避或警觉反应对于家长来说,关切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对孩子们来说,不要试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焦虑和恐慌,并由此失去对大人的信任。家长通过下面的方式帮助自孩子:

  维持孩子在作息与饮食的规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觉吃饭的时段)

  避免不必要的暂时分离·提供额外的安抚活动(如睡前陪孩子更多的时间,唱歌或说故事等)

  预期孩子有暂时的行为退化;勿过度担心·协助孩子用简单的话说出他内心复杂的感觉;在闲谈中让孩子用简单的话将事情说出来·就地取材,给孩子简单的游戏道具(如石头、沙子,使用过的筷子等),让他能把灾难有关的害怕感受玩出来4.地震之后,小学儿童会有什么反应?

  通常,地震后的小学生会觉得恐惧,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巨大环境变迁的训练和考验。他们可能有下面这些表现:

  重复叙述创伤的经验·明显的焦虑与害怕·对灾难后特定事件的害怕·害怕灾难再度发生·不想要的视觉影象与创伤记忆挥之不去·在学校不易专心学习,成绩下降·日常的行为退化到较小年纪的模样·特别退缩、静默不语或特别难管、不听话·对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睡眠失调:做恶梦、梦游、不易入睡·抱怨身体疼痛,或查无原因的病痛

  3.地震之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小学儿童?

  家长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一切都没有因为灾难而改变。并耐心地鼓励他们,逐渐从目前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家长可以用下面方法的帮助自己的孩子:

  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事件·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对害怕的感受·不要随意离开处于害怕中的儿童身边·允许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来面对害怕:读故事书、听故事或音乐、半夜作噩梦时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陪伴·预期在学校的表现会暂时下降·虽了解孩子的退化行为,然而仍应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礼节与遵守常规·倾听孩子对灾难事件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责或奇特的想法·循序渐进的协助孩子产生对灾难事件的真实看法·逐步让孩子能重新掌握他自己原可自理的生活步调6.地震之后,青春期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家长该怎么做?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正常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但他们可能会因为灾难带来的巨大应激,而产生一些应激之后的综合症。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灾难引发的失控行为:如从事危险的行动(拼命入灾区抢救生还者)

  ·努力不表露出异样情绪,如哀痛、罪恶,羞愧等·为避免面对内在伤痛,因而逃避而从事许多外在的活动·容易发生意外·睡眠与饮食失调·发现自己对灾难的影象与记忆挥之不去,并烦恼不已·产生忧郁、退缩及悲惨的世界观·个性改变,与父母或亲人的相处方式改变·为逃避因灾难产生的创痛与记忆,从事拟似大人的行为(如结婚、怀孕、退学,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

  ·害怕长大,需要家人的呵护

  4、地震之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青春期孩子?

  ·在地震之后,要让他们了解到;眼前的灾难虽然严重,但毕竟大家都已经没有性命之忧,接下来应当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让孩子鼓起勇气,继续人生之路。家长通过下面的方式帮助自孩子:

  ·鼓励青少年和家人或亲近的大人谈谈对灾难的经验与感受·让孩子知道出现这些强烈的哀痛、罪恶,羞愧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协助孩子寻找一些能带给他们成就感或建立自尊的活动·鼓励孩子去从事运动和舞蹈·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学校以及同侪间的行为·协助青少年了解『灾难会造成心理创伤』的事实,并知道需要时间来克服·不要急着做重大的决定·当出现忧郁、易出意外、鲁莽行为,以及个性改变的迹象,加以关心及了解,必要时寻求专业协助8.在地震中落下了残疾,我该如何帮助他们?

  地震中落下了残疾的孩子除了创伤后应激,还有巨大的悲伤失落情绪,灰心、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对这样的儿童,首先要阐明正常的悲伤行为:许多人在这样的经历后都会有一种快发疯的感觉,这是因为失落引起的悲伤经验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应该让这些孩子明白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伤,不应该被此彻底打倒。以免孩子因为产生过激的认识而产生厌世的行为。

  其次还要允许孩子花时间去悲伤:悲伤需要时间克服,不论我们与这些儿童接触的频率如何,必须了解自己的介入角色在这段时间的必要性,因为整个过程中有某些时刻对当事人是特别困难的(在失落发生三个月及一周年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艰难时刻,并且及时与当事人联系。

  再次,要在抚平孩子心灵创伤的同时,逐渐增加对残疾的接纳,开始训练机体残余功能的有效代偿。使孩子在创伤恢复的过程中,也尽可能逐渐恢复机体可能的功能。以便能够逐渐9.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我该如何帮助他们?

  在这次大地震中,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亲人。这些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不相信家人已经永远离开,坚持他们会再回来身体产生不适:没食欲、呼吸困难、做恶梦等等觉得自己是被过世家人抛弃的小孩,甚至会对他们感到生气觉得亲人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诅咒所造成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变得容易紧张担心以后没有人照顾他、疼爱他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或故作坚强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式来帮助他们:

  (1).分享经验鼓励 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或者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如: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

  (2).表达情感 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可以透过言语、绘画或黏土的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伤心、甚至悔恨等等。

  (3).面对孩子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且他已经尽力表现得很乖了,他不需要为任何人的死亡负责。同时并帮助孩子回想和过世亲人的快乐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快乐。

  (4).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祭拜或参加亲人的丧礼,并告诉他们丧礼的过程与意义。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对他冲击太大,至少可以让他给去世的亲人写封信。

  (5).一起回忆 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过你,你也爱他」,这些曾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6).讨论死亡 当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时,主动地和他讨论。越避免讨论,会更使得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有时候,他会问身边的人:“你会不会也死掉?”他可能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继续陪伴,这时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10.帮助失去了父母的孤儿该注意点什么?

  帮助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应该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2)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

  (3)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4)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比如“去了很远的地方”或者“睡着了”。

  (5)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

  5、眼看到同学遇难,自己也受了伤,这件事情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孩子亲眼看到同学遇难,他(她)自己也受了伤,这份经历对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