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带来的意外收获
一场名为“甲型H1N1流感”的瘟疫突然席卷全球,航空、旅游、餐饮、养殖等行业纷纷受影响,而唯独医药行业被认为是“最得益”的行业,至少对于罗氏公司来说如此。由于手中握有对治疗H5N1型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均有效的“达菲”专利,过去5年来,罗氏已供给了政府所订购的多达2.2亿疗程的达菲。这场全球瘟疫给医药行业带来的效果真的是“名利双收”吗?当中或许还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突如其来的订单
5月2日,罗氏公司向本报记者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要求罗氏启动“快速应急储备”,并根据WHO的指示配置到有需要的国家。这部分储备包括由WHO存储的200万个疗程和由罗氏公司存储的300万个疗程。这意味着罗氏必须将达菲的生产量最大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周罗氏已经在供应链的多个点加大了达菲的生产量。
需求量突然增加,罗氏无疑大发其财。但可以预想的是,一节淡三墟,随着疫情的稳定,达菲销售额将重演骤降的历史。来自罗氏公司的全球年报显示,自从2006年全球不断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稳定后,2007达菲的全球销售额马上下降19%至20.8亿瑞士法郎,而2008年由于订单继续明显减少,达菲的销售额继续下滑到6.09亿瑞士法郎。
对于其他生产达菲的企业来说,即使有采购订单,但未必就能发财。“现在国内是零疫情,我们只是做好加大采购和生产的准备,达菲的产量仍维持正常水平。”国内获得罗氏授权生产达菲的上海医药集团办公室的夷主任告诉本报记者。
夷主任坦言,对于获得授权的药企来说,现在的情况不是“发横财”,恰恰相反,是“有钱不能赚”。一方面,根据协议,国产达菲仅限于政府储备,并不能在商业领域流通。而另一方面,上药版2粒装的达菲价格为42元一盒,但这还是2005年的定价,随着4年间物价和成本的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又被进一步压缩。
药企忙于树形象
非典时,中药抗病毒发挥奇效,不少企业实现了名利双收。因此,这次甲型流感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各大药店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小柴胡颗粒、加味藿香等传统中成药的销量已经上升了30%-50%。
但伴随而来的是药材成本的不断上涨。中一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长海向记者透露,由于销量增长,该公司对藿香的采购量也增加了一倍,但藿香和甘草的价格均已比一个星期前上涨了30%。白云山光华制药厂市场部负责人梁炳燊也表示,由于近日柴胡、甘草等药材都在涨价,仅原材料成本就上涨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