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按照中藥理論,推進中藥產業

  #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梁榮能博士

  中國中醫藥學會[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者] 李致重教授

  隨著人類醫學的發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我們的中醫和中藥,都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和高度的關注。在“世界需要中醫藥,中醫藥要走向世界”的形勢推動下,香港政府也於1998年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國際中醫藥中心”的目標。幾年來,在推進中藥產業發展方面,我們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下面談幾點看法,与大家共同討論。

  一、中藥和西藥的區別

  “在中醫經絡藏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理論指導下,按照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功效、歸經等原則和指標,在中藥材基礎上生產的、供中醫辨證論治臨床使用的飲片或成藥”,屬於中藥。

  關於中藥的這一解釋(或定義),這里要強調三點:

  第一,中藥的理論和中醫的基礎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它是在中醫經絡藏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治則學說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而不是在解剖和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說,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為中醫辨証論治所使用的藥物。

  第二,中藥的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歸經理論,是按照“以偏治偏”的“對抗性調節”原理,對藥物功效進行評定的一種標準。它顯然與西藥的物理、化學標準不同,而是中醫由實踐到理性的升華的,與中醫基礎理相匹配專業學科標準。

  第三,中藥的臨床劑型主要有兩類,即飲片和成藥。飲片是依据臨床需要,為配制湯劑或其它劑型,由中藥材加工、炮制而成的中間製劑;成藥則是由飲片進一步加工制成的,供臨床直接使用的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