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四大功劳

  #e# 非典的四大功劳

  今春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是中国乃至世界上 的大灾难。但是很快中华民族文明包括母语优势,以及海纳百川式的汲取和转换功能就起了绝对的作用,而使坏事变成了好事。“非典”居然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少转折和颠覆性的机遇。

  “非典”好就好在一个“非”字。先秦诸子除公孙龙代表的逻辑学家,提出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命题之外,墨子的“非攻”和“非乐”的观点最为著称于世。

  本来“马”作为典型,并没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加上个“非”字,就流传至今;“攻”作为军事手段本来也是很平常的典型,但一“非”,就成为一种意义深远的政治哲学。它虽于“中国特色”的古代政治没有什么更多的影响,但似乎超前到了现代,并且超出了国界--比如上一世纪,印度的国父甘地奉行“勿以暴抗暴”的不抵抗主义,而获得胜利,根本概念也就无非是“非攻”两字哲学。

  非乐”更不得了。“乐”在儒家的“六艺”(礼、乐、诗、书、射、御)中排行第二,本来也算一个大大的典型,然而一经墨子的那么一“非”,居然提升成了历代士大夫吃不消,且耿耿于怀的一个美学(或反美学)的命题。

  任何“非”字起首的概念,都有可能成为形而上的命题而永久流传。因为“非”就孕育着社会大的观念或生活的转折性改变。非典,如果不出意外,也会如此甚至还有过之。但是,非典的意义还不止是学理和语意学意义上的。我们有一天回头反观今年今月今天的非典事件,会发现许多当时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非典所包涵的意义的无限的丰富性,非典被解读的意义多元性。更其重要的是,也许它所给当下中国全方位带来的破坏性中包涵着积极的建设性,而这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价值,甚至远比它所到来时引起的所有精神和物质损失的总和还要多得多。非典的功劳除了改变人们的卫生习惯,提升人们的人文意识和健康意识之外,还有如下四项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