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
菌毒生于眼睫边,如菌黄亮水 圆,头大蒂小渐垂出,脾湿郁热结凝坚。
【注】此证生于上下眼胞睫边,初如菌形,头大蒂小,黄亮水 ,或有头小蒂大者,渐长垂出,坚凝不痛;有缠绵经年不愈者,以致目病。盖眼胞属脾,其经素有湿热,思郁气结而生也。初起宜用清凉丸洗即消。有经年皮浓,消之不应者,法当用软绵纸蘸水润眼皮菌毒处,少顷,用左手大指甲垫于患根,右手持铍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即用磨浓涂之,其血即止,内服凉膈。忌海腥、煎炒。
眼胞菌毒图(图)
清凉丸
尾 石菖蒲赤芍药(各二钱) 川(生) 地肤子 杏仁(生,各一钱) 羌活(五分)胆矾(二分)
共研粗末,以大红绸包之,如樱桃大,甜滚水浸泡,乘热蘸洗,勿见尘土。
【方歌】清凉丸内用川连,归尾菖蒲芍胆矾,羌活杏仁地肤子,菌毒初起洗之痊。
翠云锭子
共为细末,用糯米百粒,水一碗,煎半碗去米;再煎至三分,和药作锭,阴干。用时不磨令浓,以鸡翎蘸涂患处。
【方歌】翠云锭子能止血,铜绿轻杭黄连强,共为细末和成锭,菌毒切后涂之良。
生地黄 连翘(去心) 栀子(生研) 薄荷 荆芥 防风 石膏 黄芩 赤芍(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水二盅,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远服。
漏睛疮在大 生,肝热风湿病睛明,红肿痛溃脓稠易,青黑脓稀难长平。
【注】此证生于目大 ,由肝热风湿病,发于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其穴之处,系藏泪之所,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势虽小,根源甚深。溃破出粘白脓者顺;出青黑脓或如膏者险。初宜服,溃后用,捻入疮口,兼贴,其口渐渐收敛。
有脓从大 内出者,成漏难敛。亦有疮口过出泪液,以致目内干涩者,收敛更迟;若溃断眼边弦者不治。
漏睛疮图(图)
疏风
当归尾 赤芍 荆芥穗 防风 川芎 菊花 生栀 薄荷(各一钱) 柴胡 连翘(去心,各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甘草(生,五分)
灯心五十寸,水煎,食远服。
【方歌】疏风清肝漏睛疮,又除肝热散风强,归芍银花芎菊草,柴翘栀子薄荆防。
黄灵药 (俱见溃疡门)
目中 肉心火成,实火大 色深红,小 红丝淡虚火, 肉时觉或胀疼。
【注】此证生于目两 ,瘀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红肉色深红者,心经实火也,宜服之;小 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主之。外俱用清凉丸泡洗,久久自愈。
目中 肉图(图)
黑参汤
黑参 苦参 栀子(研) 菊花 黄连 枳壳(麸炒) 草决明 车前子 防风 大黄(炒)升麻(各二钱)
水煎,食后服。
【方歌】黑参汤治大 疼,内生 肉实火成,苦参栀菊黄连壳,草决车防大黄升。
玉竹 黄连 枳壳(麸炒) 川芎 甘草(生) 羚羊角(镑,各一两) 车前子 青葙子 草决明(各五钱)
共研细末,每服三钱。食后服,卧时再用一服。
【方歌】决明 肉虚火攻,玉竹黄连枳壳芎,车前青葙羚羊草,研末水调最有功。
清凉丸(见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