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外奇穴
手部的经外奇穴较多,这是由于手部分布的经脉流注点聚集和治疗方便所决定的。手部的经外奇穴散见于历代各类医着中。本书收录了51个。这些穴位,有定名,有定位,在临床应用中用之有效。有的穴位,虽居正经之外,但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儿推拿中,应用手部经外奇穴较多,疗效亦佳,运用得当,每获奇效。现将小儿手穴经外奇穴附图于下。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一掌骨基底桡侧缘内一寸处(即位于鱼际穴内一寸)。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气促,气攻,咽喉肿痛,齿痛,扁桃体炎。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板门,在指节下五分……。板门推向横纹主吐。横纹推向板门,主泻。”
定位:位于手拇指背侧中节关节中央。曲指当骨尖陷中。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目疾,吐泄。
备考:《类经图翼》:“大骨空主治内障久痛及泄泻。灸二七壮,禁针。”
定位:位于手背二、四掌骨小头高点。左右手各2穴,计4穴。
主治病症:五指拘挛。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五虎,奇穴。位于食指及无名指的第一节与第二关节部中央,握拳取之。灸3壮。主治手指痉挛。”《类经图翼》:“五虎,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1穴……。主治手指痉挛。”
定位:位于手五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中点,左右手各5穴,计10穴(其中8穴同四缝)。
主治病症:五脏六腑气不和。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运五经文,治五脏六腑气不和。”
定位:位于手背四,五指关节前缘,指蹼缘稍后,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疥疮,目疾。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二扇门,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下夹缝中,精灵穴上三寸,主治疥疮、目疾,灸五壮至七壮。
定位:位于大指中节内侧横纹头处。少商穴后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雀目,一切目疾(白内障、结膜炎),五指不能屈伸。
备考:《针灸集成》:“手大指内侧横纹屈,治目生白翳,兼小指本节尖务灸三壮。手五指不能屈伸,灸一壮,神效。”
定位:指手腕部近拇指一侧显着隆起的部分、今称桡骨茎突,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手病。
备考:《针灸大成》:“高骨……针一寸半,灸七壮,主治手痛。”
定位:位于手背正中央,即腕背横纹至第三掌骨小头联线之中央。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肠炎,掌指麻痹,五指不能曲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疼痛。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中点之桡侧缘(即与手背“合谷”穴相对)。左右手各2穴。
主治病症:虚损羸瘦,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鱼肉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穴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
定位:拇指螺蚊面(按:另有在大指第二节之说)
主治病症: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
备考:《按摩经》:“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按〕该穴为小儿推拿最常用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凡推必用补脾经、或清后加补。
按:据考《推拿三字经》:“胆在掌面食指第二节。
定位:大指甲外侧端爪甲内,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惊风,痰喘。
备考:《秘传推拿妙诀》:“……皮罢穴,属肝经,能清神。”《推拿指南》:“此法治哮喘神迷,皮罢穴一名肝记,在大指端爪甲内,用右大指甲重掐之,男左女右。”
定位:距大指甲跟正中,约0.1寸许,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吐血。
备考:《小儿推拿广意》:“吐血,两大指甲后一韭叶,即母腮穴,须平掐。”《推拿指南》:“母腮穴在大指甲后一韭叶,同右大指甲掐之。男左女右。”
定位:距中指甲根正中,约0.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惊风。
备考:《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小儿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
定位:位于腕横纹掌面桡侧端,拇指下掌根尽处,腕横纹稍前方(即“太渊”穴稍下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疟疾,痰壅。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话婴秘旨全书》:“靠山穴,在大指下掌根尽处腕中。能治疟疾,痰壅。”《小儿推拿》:“靠山,相当于‘阳溪’穴,‘阳溪’穴属于阳明大肠经。”《针灸大辞典》:“靠山,奇穴名。”
定位:位于手掌部,腕横纹中点前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口腔炎,。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内阳池,奇穴。大陵穴上1寸。针5分,灸3~7壮。主治鹅掌风,口腔炎。”《针灸大辞典》:“内阳池,奇穴名。……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内阳池……针3~5分、针感麻、酸至指头。灸5—7壮。”
定位:精灵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后方);威灵位于第二、三掌骨间隙后缘(即“合谷”穴之尺侧),左右手各2穴。
主治病症:卒死,痰壅,气促,气攻,耳鸣,目眩,头痛,小儿急慢惊风,手背红肿疼痛,腕关节炎。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精灵、威灵,奇穴。外劳宫穴(手背中央)两骨缝处,左名精灵,右名威灵。针3~5分。主治耳鸣,目眩,头痛,小儿急慢惊风;亦治手背红肿疼痛,腕关节炎。”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高点之间。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手背红肿。
备考:《针灸大成》:“上都穴。在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1分,可灸5壮。”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后方之凹陷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项强。
备考:《经外奇穴汇编》:“项强,食指中指本节间稍后处(有凹陷),约当一扇门穴后1寸。针5分。治疗项强。”
定位:位于手拇指尖端、距爪甲3分。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水肿。
备考:《备急千金要方》:“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3分。……水通身肿,灸足第二指上1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为鬼穴之一。”“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针灸大成》指为少商穴。
《手穴手纹诊治》相关章节:
- ……
- 第三节 手与脏腑的关系
- 第四节 手的生物全息律
- 第五节 手纹与遗传疾病
- 第二章 手部腧穴
- 第一节 经穴
- 第二节 经外奇穴(当前内容)
- 第三节 新针手穴
- 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 附:手部刺激线
- 第三章 手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