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门(足疮 疮 嵌甲 手足皲裂)
赵先生字子固,母刘氏,年几八十,左足面一疮,下连大趾,上延外踝,以至KT 骨,每岁辄数发,发必兼旬累月,昏暮痒甚爬搔,移时出血如泉流,呻吟痛楚,殆不可忍,夜分即渐已,明日复然。每一更药,则疮转大而剧,百试不验,如是二十余年。淳熙甲辰中冬之末,先生为太府丞,一夕因病大作,相对悲泣无计,困极就睡,梦四神僧默坐一室,旁有长榻,先生亦坐,因而发叹,一僧问其故,先生答之以实,僧云可服,又一僧云,朱砂亦好。既觉,颇惊异,试取药半粒强服之,良久腹大痛,举家相忧且悔,俄而下 块物如铁石者数升,是夕疽但微痒不痛,而无血,数日成痂,自此遂愈。朱砂之说,竟不复试。
先生因图僧象如所梦者,而记其事。出《和剂局方》,本治中风,痰涎壅塞,所用牛黄、龙脑、二粉、金箔之类,皆非老人所宜服,今乃取其效,意此疾积热腑脏而发于皮肤,岁久根深,未易洗涤,故假凉剂以攻之,不可以常疮论也。神僧之梦,盖孝所感云。
史检法仲华方。
末敷之
诃子(烧存性,灰敷之)
朱子宣提干传。
五倍子(细碾掺之)
钱季质司法 尝苦 上生疮,始者如粟,渐如豆,爬搔不已,即成大疮,累治不效,后得此方,用石榴皮煎取浓汁,放冷,以搽疮上,冷如冰雪,即着痂而愈,云是王宣
上研令极细,先以温水洗疮,片帛KT 干敷之,深者填,令满,以瘥为度。
又方,潘仲实察院。
血竭一味,研为细末,掺在疮上,以干为度。
又方,地骨皮去粗皮,用竹刀刮粉,焙干,为细末贴之。
又方,来年碾末敷极妙,如无,新者亦可。
又方,詹武子年三十岁时,曾患此,用之即安,后屡有效!
上等分,研为极细末,入黄丹拌匀,入轻粉多少随意,以蜜和如药剂,微令稀薄,捏成饼,贴疮上,深者填满,以帛片包扎,一日一易,后来疮渐干或有裂处,只须干掺,以瘥为度。
又方,钱文子云屡效。
羊粪,不相粘者,烧灰存性,为末,敷之,入轻粉尤佳。
又方,取煮酒瓶头泥田中黑土者为上,山土不可用,于火上烧通红,放冷,出火毒,研令极细,麻油调子,再用包煮酒瓶头 叶量疮口大小,一样剪两片,将一片于 叶背上摊药子,再将一片合之,以 叶光面安在疮上,用帛子裹扎定,不可令药着好肉,恐反侵损,敷本。冯安时说陈仲山云,不须烧,只干碾细,以瓶 如上法用甚妙,常以医数人矣。
又方,陈仲山寺丞家有一老奶婆九十余岁,每以此药治人,无不效者,仲古说。
左脚上旧草鞋名千里马,不得犯手,以棒挑取,于水内鞭洗令净,曝干,烧黑灰,碾细为末,入轻粉少许,先以盐浆水洗疮,KT 干,然后敷。干者生油调,湿者干掺,便成痂。
甚妙!
郭医名羽云,端午日以左手提左脚旧草鞋烧用,兼治软疖,其子亲曾得效!
五倍子一味为细末,先以净纸揩干,麻油调敷。赵彦信方。
用茄子根浓煎汤洗,以雀儿脑髓涂之。
鹅时,取鹅掌皮烧灰存性,为末,敷之。
麻油半两,黑盏内慢火煎沸,入蜡一块,同煎候溶,即入光粉少许,与油蜡一处熬,令稀之,却于火上略炙动,以薄纸揉软贴之,其痛立止,入水亦不落,若合药入粉多则硬而成块,旋以火炙动,挑敷,亦不妨!
以头垢敷之即不痛,久之自合,取其腻也,埙侄云。
《是斋百一选方》相关章节:
- ……
- 第十六门(疟疾瘴气)
- 第十七门(香港脚 腰痛 脚汗 转筋)
- 卷之十二
- 第十八门(水气蛊胀)
- 第十九门(消渴 酒疽)
- 第二十门(足疮 疮 嵌甲 手足皲裂)(当前内容)
- 卷之十三
- 第二十一门(折伤 金疮 汤火伤 破伤风 竹木刺)
- 卷之十四
- 第二十二门(肠风 痔漏 脱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