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门(嗽疾 痰饮 酒饮 壅塞 喘)
亦治风秘甚妙!
天南星 半夏(各四两,同南星二味,生姜、皂角各四两,用水五升同煮,水尽,去姜、皂
上为细末,白水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细辛 白茯苓 白术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两) 五味子(三两)
上为饮子,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傅公实方,其子宣赞安民传。夫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故为胸臆之间,令人头目昏眩,胸膈胀满,咳嗽气急,呕逆腹疼,伏于中脘,亦令臂疼不举,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于脾,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化水谷,又令腹中虚满而不食也,此药主之。
半夏(一两,切破) 天南星(一两,每枚切作十数块,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三、四两,碎,调入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 干姜(炮) 良姜 白术 茯苓(各一
上十味为细末,用神曲一两,大麦 二两,同碾取末,打糊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熟水送下,不拘时候。常服温脾胃,去宿冷,消留滞,化饮食,辟雾露风冷,山岚瘴疠,不正非时之气,但是酒癖停饮,痰水不消,累服汤药不能作效者,服之如神!
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后人谓此臂痛乃痰症也,用以治痰无不效者。茯苓(一两)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半夏(二两) 风化 朴硝(一分)
上四味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二臂常若有人抽牵,两手战灼,至于茶盏亦不能举,只以此药治之,皆随服随愈。世间所谓痰药者多矣,至于立见神效,未有如此药之妙也。
橘皮(二两) 天南星 草果子(炮,去皮,各四两秤)
上 咀,每服四钱,姜二十片,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木香(一两) 青皮(二两,去白)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治酒癖痰饮,季成弟屡服有效。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 咀,分作三服,水一大碗,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脏腑微动即安。
薛氏,下痰饮,散风邪,止涎嗽,聪耳鼻,宣关窍,利咽膈,清头目,解冒眩,进饮食。邓左丞方。
桂(去粗皮) 细辛(去苗土)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二两)
各三分)
上件除半夏外,捣罗为粗末,再同拌匀,每服二钱,水二盏,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钱医产家方,盛公纪传。
白茯苓(四两) 干姜(一两半,炮) 五味子 细辛 甘草(炙,各二两半) 人参(一两,去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语声不出。
官桂(去皮) 桔梗 杏仁(去皮尖)
上等分为细末,用杏仁研膏为丸,桐子大,含化立效。
诃子(三两) 麻黄(四两,不去节)
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大钱,用水二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滓,入好腊茶一大钱,再同煎散,本方只两味也。
治肺虚寒,理喘下气。务观郎中娣忽发喘嗽,服诸药皆不瘥,得此方三服遂愈续方》(陆务观,绍兴府人)。
干姜(炮) 甘草(炙,各半两) 陈皮(去白,三分) 桂 茯苓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为切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热服。
白矾(飞过,研) 五味子(为细末)
上每服各抄一钱,以生猪肝火上炙热,蘸药,食后临卧服。汉阳公库兵黄六者,旧苦此病,百药不效,于岳阳路上遇一道人传此方,两服病不复作。续增
章教授传。
款冬花(一两,怀干,别碾) 桂(去粗皮,不见火) 甘草(怀干,各一分) 鹅管石(半两,上各修制了,入乳钵中一处研,令极细,每服一钱许,五更时以芦管旋吸入咽喉中,服讫仰卧,以吐涎沫为效,忌生冷、油腻、盐酱等物,宜淡食二日。
《是斋百一选方》相关章节:
- ……
- 卷之三
- 第四门(中风 瘫痪 风痫 暗风 痛风 手麻 足弱 寒湿痹 臂腿骨痛 鹤膝风)
- 卷之四
- 第五门(虚劳 平补 气疾 盗汗)
- 卷之五
- 第六门(嗽疾 痰饮 酒饮 壅塞 喘)(当前内容)
- 卷之六
- 第七门(吐血 咯血 衄血 血溅 小便血)
- 第八门(吐泻 痢疾 霍乱 风秘 小便不通 暑泻)
- 卷之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