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述
中寒一症,时令过寒,突受寒淫杀厉之气(寒淫:即寒邪。杀厉:即凶猛。寒淫杀厉:指凶猛刚悍的寒邪。)而成。其症:突然腹痛,面青吐泻,四肢逆冷,手足挛蜷,或昏闭身凉,或微热不渴等。但三阴脉症各有不同。太阴中寒则脘中作痛,脉沉缓;少阴则脐腹作痛,脉沉细;厥阴则少腹作痛,脉沉迟。宜细别之。治法:三阴中寒,皆以甘热祛寒法治之。寒中太阴以干姜为君,少阴以为君,厥阴以吴萸为君。吐甚加藿香、豆蔻,泻甚加苍术、木香,筋挛加木瓜、橘皮,呃逆加柿蒂、丁香。如脉微欲绝,昏不知人,问之不能答,难辨经络者,可遵丹溪温补之剂,用挽正回阳之法积极救治。
『歌括』
寒邪直中中寒称,突受寒侵杀厉成。
腹痛肢?m吐泻逆,昏闭身凉面色青。
或有微热口不渴,三阴脉症应区分。
太阴脘痛脉沉缓,少阴脐痛脉细沉。
厥阴沉迟少腹痛,甘热祛寒治三阴。
太阴干姜少阴附,厥阴吴萸各有君。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即为冬温。对劳苦出汗之人,温气多袭于表;对冬不藏精,肾经不足之人,温气多袭于里,冬温之病,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却与伤寒大异。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如误用辛温必变症迭出。冬温之症,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反恶热,或面浮,咽疼胸痛,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是温邪入于胃腑,再加芦根、治之。如或下痢,阴脉不浮而滑,是温邪已陷入里,宜清凉透邪法加、黄芩治之。倘热势转甚,神昏谵语,舌苔转黑者为难治。急以清热宣窍法或抢治之。
『歌括』
应寒反温病冬温,温气袭表劳汗身。
肾虚之体温袭里,此因冬不藏精成。
用药之法各有别,冬温伤寒各不同。
温则气泄寒气敛,误用辛温变症生。
头痛有汗咳渴浮,不寒恶热咽胸疼。
浮滑有力温窜肺,辛凉解表贝翘增。
下痢温邪陷入里,清热透邪加葛芩。
热甚昏谵苔转黑,祛热宣窍斟。
本卷所论冬伤于寒,是指狭义伤寒而言。对其发病季节见解不一。雷氏对诸贤霜降之后,春分以前,有触发者是为伤寒之说,颇有非议。认为霜降以后,犹是燥气主气,春分以前,正是风木主气,感之或为燥,或为风。只有在立冬之后,寒水主气之时,人感其气即病,乃为伤寒。对此,拙意认为雷氏之说,亦非无据。盖季节交替,有其一定之规律,在理论上是极为强调时日的。但另一方面,对其临床运用,拙意认为气候之变化,则是互相渗透,并非固定不移,同时天气有异常,地区在差别,人们的适应性亦各有不同,因此对发病的影响,似未可硬以节令之时日为界。古人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是有其科学根据的。当视其具体情况而推断之,庶乎切合实际。此外,尚有广义伤寒,即《难经·第五十八难》中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此皆外感病之总称,均各有其专论。
卷中还论及冬温一症,系由冬时过暖,冬应寒而反温,温热郁闷而然,属于新感温病。因发病在冬,故雷氏列于冬伤于寒门。前者治宜辛温,此则治宜辛凉,宜详辨之。
《时病论歌括新编》相关章节:
- ……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当前内容)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八方)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