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则·骨脚踝跗骨
骨,即膝下踝上下腿骨也,俗名 胫骨。其形二根;在前名成骨,其形粗;在后名辅骨,其形细,俗名劳堂骨。下至踝骨、 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为外踝,俗名核骨。其骱出者,一手抬住其脚踝骨,一手扳住脚后根拔直,拨筋正骨,令其复位,其骱有声,转动如故,再用布带缚之,木板夹定,服。一、二日后,解开视之,倘有未平,再用手法,按摩其筋结之处,必令端直,再服。稍愈后,若遽行劳动,致 骨之端复走。向里歪者,则内踝突出肿大,向外歪者,则外踝突出肿大,瘀聚凝结,步履无力,颇费调治,必待气血通畅,始可行动。若脚趾骱失,与手指同法治之。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其受伤不一,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洗八仙,贴,内服健步及可也。
《伤科补要》相关章节:
- ……
- 第十八则·骨骱失
- 第十九则·曲骱
- 第二十则·手腕骱
- 第二十一则·臀骱骨
- 第二十二则·大楗骨膝盖骨
- 第二十三则·骨脚踝跗骨(当前内容)
- 第二十四则·受伤着寒及怀孕而伤
- 第二十五则·受伤感痧论
- 第二十六则·损伤出血吐血
- 第二十七则·胸腹胁肋痛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