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八章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主之。
少阳经脉,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气郁满,横隔胆经隧道,是以心胁痞硬。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渐而营血消亡,经络梗涩,是以经脉结代。血亡木燥,风木郁冲,而升路阻隔,来能顺达,是以悸动。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败,则病传阳明,而中气伤矣。炙,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塞,麦冬清肺金之燥热也。
〖〗七十一 (方【74】)
【74】炙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主之。
下伤中气,胃逆而为胸满。胆木拔根,而为烦惊。心神扰乱,而为谵语。乙木郁遏,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己土湿动,机关壅滞,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大枣、参、苓,补土而泻湿,大黄、柴胡、桂枝,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敛魂而镇逆也。
〖〗七十二 (方【45】)
【45】柴胡加龙骨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 各一两半 半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熬,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今加龙骨等。
【101】凡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证,本不宜下,而误下之,柴胡证罢,此为坏病。若其证不罢,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栗,却发热汗出而解。阳气欲发,为阴邪所束,郁勃鼓动,故振栗战摇。顷之透发肌表,则汗而解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下之则愈。方在少阳十三(方【42】)。
下后柴胡证仍在,若但有少阳经证而无阳明腑证,先与,应当解矣。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经迫而腑郁,为未解也,与下之,经腑双解则愈矣。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主之。
十三日不解,已过再经之期。胸胁满而呕,是少阳经证。日晡时发潮热,是阳明腑证。腑病则大便续硬,乃已而微利,定服丸药矣。少阳而兼阳明,此本大柴胡证,下之当腑热清而不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缓不及事,而又遗其经证。表里俱未罢,经邪束迫,腑热日增,故虽利不愈,此非其治也。潮热者,胃家之实也,是固宜下,而胸胁之满,尚有少阳证,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宜柴胡加主之,解外而并清其里也。但加芒硝而不用大黄者,以丸药下后,宿物去而腑热未清也。
〖柴胡加芒硝汤〗七十三 (方【43】)
【43】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一两 半夏二十铢 大枣擘,四枚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伤寒悬解》相关章节:
- ……
- 热入血室 三章
- 少阳解期 一章
- 卷九·少阳经下篇 十六章
- 少阳坏病
- 提纲 一章
- 少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八章(当前内容)
- 少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章
-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五章
- 卷十·太阴经全篇 十七章
- 太阴脏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