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路 四章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明也。
阳明病,来自太阳者多,少阳者少。阳盛之人,太阳病感,汗、下、利水,亡其津液,以致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燥热内实,大便坚硬,此名为阳明也。
【185】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太阳病,汗出透彻,则表解而里气亦达。若汗出不彻,表邪未解,腑热郁生,因而转属阳明也。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病传阳明之腑,而太阳表证未罢,谓之二阳并病。以太阳初病,发汗不彻,经热内蒸,因而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而不恶寒,便是腑热作矣。腑热宜下,若太阳表证不罢者,不可下,下则表阳内陷,此之谓逆。如此可小发汗,以泻其表。设表邪外盛,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拂郁在表,不得出路,郁蒸头面之故,当内解外熏,令其透彻。不得小汗,以致邪留。若发汗不彻,阳气拂郁,不得外越,其人胃气内遏,必至烦躁,又觉疼痛,其痛不知其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绝不可得,而且隧路壅阻,呼吸短气。凡此诸证,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则愈。此何以知是汗出之不彻?以其脉涩,故知之也。涩者,阳郁而不滑利也。
拂郁,抑郁之意,《汉书·邹阳传》:大后拂郁泣血,《楚辞·七谏》:沉江心拂郁而内伤。熏法:以盆盛滚水,入被热熏,取汗最捷,宜于下部用之。
《伤寒悬解》相关章节:
- ……
- 太阳坏病痞证 十二章
- 卷六·阳明经上篇 五十章
- 阳明实证
- 提纲 二章
- 外证 五章
- 来路 四章(当前内容)
-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
- 阳明经病 七章 腑病连经
- 阳明腑病 二十七章
- 阳明瘀血证 三章
- ……



